网站首页 > 国内快讯> 文章内容

纪念40周年新华日报原编委姜圣瑜回忆新闻事业发展:从“慢”到“快”的新闻

※发布时间:2023-10-15 12:59:36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为纪念40周年,全面贯彻落实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今年4月初,人民日与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伟大征程——纪念40周年征文”活动,以文学形式回顾40年历史进程,讴歌伟大成就。4月23日起,《》“大地”副刊开设“伟大征程征文——纪念40周年”专栏陆续刊登部分征文。今天,我们与大家分享新华日报原编委、《南京晨报》原总编辑姜圣瑜的文章。

  过去的新闻,“怎一个慢字了得”。我刚参加新闻工作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年夏天高温,有一个镇(当时叫)的食品收购站收生猪时发现,有的农民把猪从家里运到镇上时,猪已经热死。食品收购站为方便农民,从小暑这天起,决定由白天收猪改成夜晚收猪,这样,晚上运来的猪就不会被太阳晒死。我们决定采访这一新闻。从市里到这个虽说只有不到几十公里的,但当时要走两天,第一天先从市里乘车到县城,第二天从县城再乘船到,采访一天,回来写,写了改,改了写……这样花了一个星期。写好邮寄到,差不多又是一个星期。编辑出来用到上,又差不多花了一个星期。这就一个月下来了。见报的这一天正好是立秋。当时的影响很大,每个生产队都有贴报栏,隔壁的一位老汉看到后,觉得太好了,他正好白天没时间,于是当天晚上就和老太两个人用一条小船将自家的肥猪运过去。没想到,晚上七点钟开始摇了三个多小时,到了这家食品收购站,等待他的是一个告示:说今天立秋,收猪的时间又改过来了,夜晚不收,恢复白天收猪。老两口和猪在船上了一夜。猪卖了后,他写了一封信给,这封信我印象很深的有两句话:“新闻变旧闻,老汉我受……”当时受的可能还远远不止这位老汉一个人!

  伴随着的步伐,中国的新闻从“快”字起步。1981年在成立五十周年座谈会上,同志提出新闻要抓住“真、短、快、活、强”五个字下功夫。《新华日报》在头版推出一个专栏叫“今日快讯”,报道头一天发生在全省各地的新闻事件,开了全国新闻之先河。《》“今日谈”曾发文赞扬,此后,全国各纷纷效仿这一做法。

  “今日快讯”中的大部分是通过电话发稿的。当时打电话很难,几个办公室合用一个电话。比如通讯员要电话发稿,首先摇,请给我接南京《新华日报》快讯组,挂了以后等回叫。坐在电话机旁等,有时连上厕所都不敢去,万一电话来了没人接,就会挂掉,等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也有……

  等电话的心情不谈,通电话的过程也很有意思。例如方言听不懂,就是一个难题。一次,一位农民专业户到镇上开了一家店,这在当时就是新闻,这个农民姓韩,通讯员写了篇《农民韩某某进城开店》。当地方言中,“韩”读“何”。这边接电话的是一位外省刚分配来的大学生。她不熟悉当地方言,“韩”字怎么也听不懂,问通讯员哪个“何”?对方说“何国”的“何”。听电话的这头,头脑里转来转去,从亚洲到欧洲,从美洲到大洋洲也没找出个“何国”呵。打电话的那头,通讯员急得满头大汗,因为电话随时会断线。接电话的这头怎么也搞不清“何国”的“何”怎么写:“你慢慢讲,这个字怎么写,你一笔一画地讲。”

  那头开始数数说:“一二三四五六七十的‘十’,日月星辰的‘日’,下面再来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七十的‘十’,这边伟大的‘伟’把单人旁去掉。”

  当年,《新华日报》创办“今日快讯”专栏的时候,总编辑曾在大会上宣布,我们今天办“今日快讯”是为了以后“消灭快讯”,什么意思?就是刊用的全部是前一天发生的新闻。当时我们觉得这怎么可能呢?如今早已成为现实。新的新闻更快,美国等国空袭叙利亚,导弹刚升空,新闻就出来,有人形象地形容“新闻与炮弹同时发出”。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九寨沟发生七级地震,二十五秒之后,机器人便写成一篇新闻稿。

  时效性,是新闻价值的重要内容之一。新闻“快起来”,除了新闻工作者新闻意识的增强,更主要的是由于通信手段的现代化,“快”是技术支撑的结果,是整个社会进步的缩影,是的。(蒋圣瑜)

  

关键词:快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