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站不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0世纪特殊战丛书 后勤战 兰黄明祁长松等编著 《20世纪特殊战》编委会 主编兰黄明 副主编李国祥吴杰明王健李树宝 编委李力钢贾俊明赵德平程辉 胡桂收 目录 ·1· 目录 一、战争的巨轮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后勤战…………………… (1) 二、大西洋补给线的风云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与的后勤战 …… (21) 三、死亡的北极航线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苏与的后勤战 …… (44) 四、北非补给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德的后勤战 …………… (62) 五、苏德战场的后勤角逐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的后勤战 …………… (90) 六、一场典型的物资之战 —— 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的后勤战………………… (114) 七、绞杀与反绞杀 —— 朝鲜战争中的后勤战………………………… (141) 八、炸不垮的运输补给线 —— 越南抗美战争中的后勤战…………………… (185) 九、小国打仗的秘密 ——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后勤战………………… (194) 十、地球最南端的较量 ·2· 目录 —— 英阿马岛战争中的后勤战…………………… (209) 十一、后盾之光 —— 第五次中东战争中的后勤战………………… (228) 十二、沙漠之泉 —— 海湾战争中的后勤战………………………… (244) 后勤战 ·1· 一、战争的巨轮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后勤战 1914年 6月 28日上午,萨拉热窝一声枪响,拉开了第一 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一场人类历史上的大角逐, 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全面展开了。这场绵延四年的霸权之 战,同以往的战争相比,无论是涉及的广度和深度,还是交 锋的手段和艺术,都有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飞跃。它不仅是双 方军队在战场上的武力厮杀,同时也是全部资源的总体 较量;不仅是战略战术和用兵谋略的竞赛,同时也是军事后 勤实力和战争物质准备的拼搏。后勤,这条隐没在刀光剑影 之后的 “第二条战线”,恰如战争的巨轮,决定和影响着战争 的进程和交战双方的命运。 磨刀霍霍众列强 大战未起,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 的协约国早已悄悄地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准备。两大军事 集团纷纷对未来战争运筹帷幄,从经济和后勤供应上着手筹 措良方,以求先声夺人,制胜于敌。 ·2· 后勤战 挟普法战争胜利余威的,首先从军火储备、粮食供 应、战区交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布署。德军从长期战争经 验中确定了各种具体军需品的储备额,如每支步枪储备子弹 280发,每门火炮储备 1000发炮弹等。1914年 7月,对 全国的粮食储备情况进行了详细盘点,发现粮食库存难以满 足即将爆发的战争之需要,便于当月 31日食品出 口,并允许食品和饲料免税进口。在德军预定作战的核心地 带西线战区,利用已有的铁公网,构成了后勤补给 运输的严密网络。当时,方面有 15条直通铁线通向边 境,并与比利时和法国的铁相接;莱茵河上有十多座坚固 的铁桥,一昼夜可通过 550列军用列车。从东部边境 到西部边境有 13条完全的铁,德军可在 24小时内从 西部调至相距 1200公里的东部。由军方直接设计和发展起来 的复杂铁系统,在每一条线上都派有军官担负监督任务。 从铁区段到最短的支线,未经参谋总长批准,任何人 开设或改动。在东线,的军事交通也准备充分,占据优 势。与此同时,还于战前 10年内,采取一系列措施在东 普鲁士进行了巨大的军事工程准备,构筑了一大批坚固要塞 和野战防御阵地。为了与俄军长期抗衡,德军还特意在东普 鲁士地区开设了 16个粮仓,11个军械库,51个民军武器库 和一些作战器材仓库。这些后勤,为点燃战火提供 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面对紧锣密鼓的备战,英法等国自然不甘落后。法 军明确,军事动员的军火储备为:炮弹 500万发,步枪 子弹 14亿发。为了补充战争消耗,还每天要制造 1.4万 后勤战 ·3· 发炮弹和 260万发子弹。英国针对本国粮食基本依赖进口,储 备较少的情况,制定了利用海上优势,对德实行, 粮食供应航线畅通的方案;法国从普法战争后,一直在加强 对的防御和进攻准备工作,在法德边界长达 250公里的 边境线和距边境两昼夜行程的地带内,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精心构筑了一整套要塞配系,包括凡尔登、土尔、贝尔福等 强大要塞,形成了被称为 “固若金汤”、“不可摧毁” 的军事 防御工程系统。 同德、英、法诸国相比,的后勤准备要逊色得多。由 于的、经济和军事十分落后,且军队作战指挥体系 中存在着严重的现象。俄军的作战后勤准备基本上 是不充分的。但尽管如此,还是根据 日俄战争的经验,确 定了未来战争中军需物资的消耗和供应量,并且尽量利用政 府、军队和地方团体等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承担繁重的军 事后勤保障任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物资匮乏,补给困难 的矛盾。 尽管欧洲列强们竭其所能,为赢得战争胜利而积极准备, 但是总的来看它们在军事后勤方面所作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 的。在 20世纪初叶,由于速决战思想在军政首脑中皆占 上风,因而对现代化战争的巨大消耗和损失普遍估计不 足。穷兵赎武的将军们,一味期待以专业化军工企业的 “加 班生产”来弥补物资缺额,无论是还是其他国家,都未 准备把国民工业转入军事生产,许多重要的战争物资储备量 也大大低于实际的需要。尤为引人注 目的是,在制定的 军事计划中,凡乎无一例外地对战略因素考虑多,对后勤因 ·4· 后勤战 素考虑少,甚至被忽略和疏漏。这一致命缺陷,为交战双方 在大战中的惨重伤亡和同盟国的最终失败埋下了至关重要的 一个伏笔。 相比而言,在战争的物资和工程准备方面略为领先 一步,而且在军事工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应用程度上也潜力 丰厚。但协约国集团在物质资源、人口数量和地域等方面似 乎更为有利。当大战之神自天而降时,剑拔弩张的后勤之争 便随即全面铺开,成为这场 “立体化战争” 中独具特色的一 页。 “施里芬计划” 的破灭 大战爆发后,马上按照预先制订停当的作战计划,同 对方打作一团。的作战计划是在 “闪击战” 的思想理论 基础上制定的,这一计划的主要和制定者是前总参 谋长冯 ·施里芬将军,故又称 “施里芬计划”。该计划 自1891 年施里芬上台后便开始酝酿,直至 1905年他卸任时,才以备 忘录的形式被肯定下来。作为同盟国作战行动的基石和核心, “施里芬计划” 的成败直接决定着及其盟友的命运。 “施里芬计划”的基本内容是:必须力避同时在东西两线 同时作战,鉴于法国是主要对手,所以应集中优势兵力 于西线,借道比利时进入法国境内,用车轮式的扇面进攻,在 4— 6周内一举击溃法国;切断英国与欧洲的联系,然后 挥师东进,再打败,从而赢得战争。应该说,这个计划 不仅考虑了战争的历史经验和当时的地理,而且也 后勤战 ·5· 考虑了战争中后勤保障的重要性。德军参谋总部认为,与协 约国集团相比,既无足够的物力和兵源,又存在着粮食 和工业原料的进口危机,而协约国集团在这方面的优势则会 逐渐增长。因而,只有利用自己军事力量的机械化优势, 速战速决,在短时间内结束战争。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 它又恰恰忽视了这个战略目标与其后勤保障能力之间存在的 难 以克服的矛盾。正是由于战略计划缺乏可靠的后勤 “支柱”,施里芬的如意算盘才在无情的事实面前化作了一团 泡影。 为了避免长期消耗战,施里芬要求德军以强大的右翼呈 车轮状运动,快速迂回包抄法军主力,在 6周内完成整个作 战行动。这种令人惊叹的速决战使战役、战术后勤保障面临 着沉重的压力。当时,德军不仅没有强大的运输手段,步兵 仅靠两条腿走,既使在天气、道都比较好的情况下,一 个军也只能连续 3天每天行进 15英里,而施里芬则最右 翼的第 1集团军在 25天内推进 400英里,这显然是不可能实 现的。更为重要的是,德军仍沿袭着毛奇时代的补给体 制,即团运输车队、军运输车队和重型运输连。而这种体制 并不适应迅猛多变的运动战。小毛奇接任后,对施里芬计划 进行了认真研究,发现上述尖锐矛盾将严重影响到整个作战 行动,于是,他组织了所谓 “谷物视察旅行”,使其下属接受 复杂运输和补给工作的训练,并花费了一年时间安排部队的 给养供应,包括建立汽车运输连。同时,小毛奇还对施里芬 的 “车轮”进行了修改,使其半径缩短了约 100英里,以利 于部队更快地进军。但是,小毛奇并没有改变施里芬计划的 ·6· 后勤战 基本轮廓,因而也就没有解决该计划在后勤保障上的致命弱 点。 施里芬计划很快在战场上结出了苦果。1914年 8月,德 军右翼兵团开始进入比利时,按照计划,准备利用比境内的 铁对部队进行后勤供应。但是这一设想在几近瘫痪的比利 时铁系统面前变得无法实现。德军入侵后,比军在撤退的 过程中炸毁了大量铁桥梁和隧道,用以切断的军火、粮 食、药品及其他补给品的运输,其中仅大型的铁建筑物就 毁掉了 43座。德军最高统帅部直接辖有约 90个训练有素的 铁道兵连共计 2.6万人,这支部队装备着 “施工列车” (携 有修理损坏铁和辅设新所需的一切器材的列车),同先头 部队一起行进。但是随着德军的深入,铁上的活动也 愈加严重,区区两万余人的铁道兵已如同杯水车薪,难以满 足抢修被毁段的需要。于是,开始动员民用公司的力 量投入铁运输保障,然而即使如此,铁修复工作的进展 也十分缓慢。到马恩河战役打响时,组成比利时铁网的 2500英里线座遭 的大型建筑物只修复了三座。就连那些未经的铁,一 般也总是被比利时人拆走通信联络设备,或者铁轨的强度不 高,以至承受不了满载军用列车的压力。从德军开战直到马 恩河战役结束,比境内铁恢复通车的线,效率普遍低下 不堪,特别是当后勤主管急于将补给品运往前方,致使 大量车皮涌入铁终点站时,铁运输效率更加急剧下降。此 外,由于比利时和法国人的顽强抵抗和持续,德军缴获 的铁车辆为数极少,大量的废旧列车堵塞在隧洞或车站内, 后勤战 ·7· 致使铁向前推进的速度如同蜗牛。到马恩河战役打响之前, 除第 5集团军以外,德军右翼军团的其他 4个集团军都已超 出了有效保障距离。 为了部队的供给,德军在利用铁进行主要运输的 同时,还在师、军两级建立了后方运输队,负责随队转运弹 药、粮食和其他军用物资。但是由于事先准备不足,运输队 的工具如车辆、马匹极为缺乏,尽管后来每个军的大车编制 增加到 1168辆,但事实上很少能达到这个数字。特别是部队 在动员期间所招募的 “重型挽马车”很不适用,往往由于车 身过重而不能行动。由于缺少马匹,德军不得不在后方紧急 组建了牛车运输队,动作缓慢的老牛和驾驭技术不熟的士兵, 使得这种牛车运输的效率异常低下。根据这种情况,德军在 马恩河战役期间,又成立了汽车运输连。德军统帅部共动员 了 3500辆载重汽车,约占当时全部载重车辆的40%,在 军和师建立了装货能力为 30— 60吨的汽车队,部分实现了 军、师的后勤机械化。汽车连的投入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 解了军需供应尤其是弹药供应的矛盾,使德军有了后方依托。 然而遗憾的是,汽车运输连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德 军后勤部门不仅对汽车运输这种新的运输方式缺乏管理经 验,主要依靠参谋军官小组去寻找和拦截汽车;而且汽车所 需油料也往往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由于缺乏先进的联络手段, 加上弹药消耗变化无常,汽车运输队常常发现无法卸载。当 出现这种情况时,作战指挥官们就想方设法留住汽车作为自 己的移动仓库,或者把车队原封不动地打发回后方。这种可 笑的浪费使得汽车几乎昼夜不停地运行,司机疲劳不堪,因 ·8· 后勤战 而到马恩河战役打响之前,已有 60%以上的汽车不能使用。 由于补给方式上的严重弊端,德军进入比境后不久,各 运输车队便逐渐同作战部队失去了联系。第 1集团军在战局 的最初几天即已找不到后方辎重队的身影,有 1个连队竟然 在整个进军过程中根本没见过运输车辆。在这种情况下,德 军只好依靠 “就地补给”这种极为原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所 幸的是,德军经过的地区物产都比较丰富,当时又正值秋收 季节,比军在快速进军的部队前仓惶撤离,来不及 或运走其物资储备,这就为德军就地筹集给养提供了方便条 件。此外,德军还借口当地居民而直接进行抢劫。如第 1集团军在列日获得了比利时人的大量面粉储备;在亚眠获 得了数量可观的给养;在勒卡托击败英军后,又取得了无以 计数的战利品。第 2集团军攻占那慕尔后,曾大肆征收食品, 并在卢万进行了长达 6天的烧杀,使整个世界为之。 然而,尽管德军从就地取给中找到了一些办法,但由于 给养消耗量极大,单纯依靠这种方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填饱 士兵的肚子。况且,因为每天需要派出大批筹粮队在广大区 域内活动,德军官兵终日疲惫不堪。在马恩河临战阶段,不 少部队因缺少粮食,不得不士兵随身携带的应急备用口 粮。而马匹饲料的补给问题尤为突出,大战开始时,德军中 马匹与人的比例已增至 1∶3,每天消耗近 200万磅饲料,这 样巨大数量的饲料是无法靠铁系统从后方运往前线的。因 此,德军统帅部一开始就准备就地取给,这种方法虽然极不 可靠,但德军舍此别无良策。还是依靠爷的帮助,德军 进攻的季节正是秋收,部队常常能在田地里找到已经收割好 后勤战 ·9· 的饲料,有时还能利用当地的机械进行加工。但在大多数情 况下,德军用青苗喂马,致使马匹体力虚弱,甚至大量 死亡,严重影响了部队的行军和作战。8月 11日,先头部队 的一个骑兵师即因马匹缺少饲料和使用过度而退出战斗。13 日,第 1、2集团军的骑兵部队也因同样原因不得不休整 4天。 从德军进入法境到马恩河会战打响,几乎所有依靠马力的部 队都已精疲力尽。德军具有明显优势的兵种—— 重炮兵因马 匹耗尽体力而无法再行进。小毛奇无可奈何地承认:德 军已无一匹马能够勉强继续支撑下来。 后勤保障的失利造成了德军的过度疲劳。当时,德军士 兵每人负重约 65磅,包括来福枪、弹药、背包、水壶、备用 皮靴、挖壕工具、小刀以及各式各样的器具和个人装备。口 袋里还装着本人的 “救命口粮”—— 两听肉、两听蔬菜、两 包硬饼干、一包咖啡粉和一瓶威士忌;在另一个口袋内则装 有针线、绷带、橡皮膏、火柴、巧克力以及烟草等物品。在 这样的负重情况下连续不停地行军和作战,其消耗体力之大 可想而知。到马恩河会战打响之际,不少德军官兵的精力已 濒临崩溃的边缘。德军第 1集团军的一名军官在 9月 2日的 日记中写道:“我们的士兵已经精疲力尽,他们踉踉跄跄,满 面尘土,衣衫褴褛,瘦骨嶙嶙,活像一具会行走的稻草人。” 德军开战之初,部队边行军边纵情高歌,一派兴高彩烈的景 象,然而到了最后,边走边唱竟变成了 “不致睡着” 的一种 方式。第 2集团军和第 3集团军在行进途中纵酒无度,但此 时只有这种酩酊状态才能使士兵得以继续前进,所以各级指 挥官只好。毫无疑问,德军这种因后勤供应和保障 ·10· 后勤战 而带来的极度疲劳,严重削弱了它的战斗力,并因此造成了 严重的后果。 通向凡尔登的 “圣” 经过 1914— 1915年的厮杀,两大军事集团均受到了惨重 损失。相持不下的僵局,促使统帅部作出判断:协约国 方面尤其是法国在军事上的努力已达到了极限,只要选择某 一点给予有力一击,就会使之破裂,从而取得战争主动权。于 是,在经过周密思考后,决定选定凡尔登作为突击的目 标。凡尔登是一个约有 1.4万人口的要塞城镇,由一个大规 模筑垒综合体着,包括一个永备筑城工事和 3个野战筑 垒地带,共构成 4个坚固异常的防御阵地。它既是法军阵线 的枢纽,也是法国人情感所系的一个神圣地区,对于法国具 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意义。如果攻克了凡尔登,那 就会法军的整个防御体系,并且打开通向巴黎的大门。而 法军为拼死凡尔登,他们就会在此地把血流干。 德军对凡尔登战役作了周密准备。除在进攻出发地域构 筑了堑壕和掩蔽工事之外,还专门修建了窄轨铁线专备供 给之用。为修筑道网,德军共投入了 26个军事工程连 和 20个铁道连,总人数达 2万人。其炮弹储备量则足够进攻 部队整整使用 6天。而法军却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他们正 在全神贯注于即将由英法共同发动的索姆河战役,忽视了凡 尔登要塞的重要性和滚滚压城的黑云,因而从心理和物质上 都缺乏应有的准备。 后勤战 ·11· 1916年 2月 21日7时 15分,德军向凡尔登突然发起了 大规模进攻。隐蔽的炮群在 40公里的正面上把炮弹暴雨般地 倾泻在法军阵地上。炮击持续了整整 9个小时,直到 16时 45 分才告结束。约有 200万发炮弹密密麻麻地落在凡尔登地区, 钢铁碎块、榴弹铁片和毒气硝烟铺天盖地,令人窒息。炮击 停止后,德军步兵立即发起进攻,到 23日晚突破了法军第一 防御阵地,次日又在法军的拼死抵抗下攻破其第二道防线 日,法军防御体系中的主要炮台—— 杜奥蒙炮台失陷,凡尔 登岌岌可危。 法军为击退德军的进攻,于当日任命第 2集团军司令贝 当为凡尔登地区总司令,以从组织上加强凡尔登作战的组织 指挥;同时,加强凡尔登的后勤保障工作。 当日,贝当到职后,立即对部队重新进行部署,同时抢 ,组织后勤运输。到 3月 2日,基本上遏止了德军的 进攻势头。3月下旬,又击退了德军的第二次进攻,凡尔登战 役进入对峙阶段。 与此同时,法军针对铁因遭德军炮击而中断,只剩下 一条从巴勒杜克到凡尔登的公和沿这条公的单向窄轨铁 的情况,决定立即利用这条公进行汽车运输,窄轨铁 则被用来运输粮食和饲料。 于是,巴勒杜克—— 凡尔登公随即划归凡尔登地区汽 车调度委员会管理,实施统一的协调和指挥。巴勒杜克至凡 尔登的公全长 60公里,均系沙石,适于汽车通行。该委 员会将整个公划分为 6个段,每段平均长 10公里。各 段均设置段长一名,并配置了联络、监督和调度工具;各段 ·12· 后勤战 长和调度委员之间有直达电话联系。公的十字口和交叉 口都设有专职人员,对过往车辆给予必要的。公上 则有详细的标和其他各种标记,除汽车外,其他运输工具 一律通行,俨然如同一条军用铁。正是这种严密的交 通管理系统,才使得这条短短 60公里的普通公,发挥出了 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作用。 法军的汽车运输部队,最小单位是小队 (排),由 18— 20 辆汽车组成,载重量为 20—35吨。每 4— 5个小队组成一个 运输队 (连)。在凡尔登—— 巴勒杜克公上,共有 200个小 队,约 3900辆汽车。到 1916年 2月底为止,这条公上执 行勤务的官兵已达 8800人。公的通过能力有时一昼夜高达 6000辆,平均每 14秒即有一辆汽车通过,相当于 15对铁 列车每昼夜的周转量。当时,凡尔登地区天气寒冷,风雪交 加,道泥泞,但汽车运输未曾受到任何影响。仅从 2月 27 日至 3月 6日这段时间内,法军就将 2.3万吨弹药、2500吨 物资和 19万士兵运到了凡尔登。此外,还有大约 1万多平民 和伤兵被运离凡尔登战区。为了确保道畅通,贝当到达凡 尔登后,立即组织人力物力对巴勒杜克—— 凡尔登公加以 拓宽。公旁开辟了采石场,数千名士兵日以继夜地工作,每 天约采出碎石 2000吨,在每公里面上铺上 20—30吨左右。 在运输过程中,凡发生故障或损坏的汽车,一律拖至边壕 沟内,等待维修勤务人员处理。所以,在整个线上,从未 出现过因汽车抛锚而耽搁运输的事故。据法国统计,凡 尔登战役期间,共有 50万部队和 17万头牲畜从这条公上 被运往前线。因此,这条被法军誉为 “神圣之”。 后勤战 ·13· 4月至 6月,德军统帅部采取逐步进攻的战术继续进攻 凡尔登。德军不仅使用大量重炮和超重炮,而且还使用了新 发明的速效窒息性 “绿十字”毒气炮弹,先后攻占了法军的 沃炮台和蒂奥蒙炮台,一度推进到距凡尔登只有 3—4公里的 地方。但 7月 1日,英军和部分法军发起了索姆河战役,德 军对凡尔登的攻势开始减弱,凡尔登战局的主动权逐渐转移 到法军手中。9月 2日,德军停止进攻,10月至 12月,法军 发动,相继收复了失地,凡尔登战役遂告结束。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历时最长和规模最大的 一次战役,也是一次典型的阵地战和消耗战。10个月的 交锋,双方军队射了大约 4000多万发炮弹,难以数计的 步枪和机枪子弹以及手榴弹。其中仅从 2月 25日到 6月 15 日,法军就消耗了 1450万发炮弹和大量军需物资。在这场史 无前例的阵地防御战中,法军的后勤运输勤务出色地完成了 任务,使部队及时得到了必要的预备队和物资技术器材,为 法军扭转战局和收复失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法军不仅在凡尔登战役期间充分利用了巴勒杜克—— 凡 尔登公,而且在整个大战期间都广泛利用了类似的沙石公 。战争的四年中,法国共修筑了 900公里的新沙石公,并 把 9000公里的公面加宽了 2米。为此所消耗的建筑材料 高达 2700万吨。法军还逐步配置了 425台蒸汽压机、600 台机械清道机和 1000辆注水车。所有这些,都为法军最后取 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4· 后勤战 东线 “压机” 的悲哀 沙皇是协约事集团的主要之一。战前,俄 国曾慨然承诺在德法于西线发动攻势的同时,俄在东线发动 攻势,并于动员的第 15天内把 80万俄军开赴对德作战的前 线,从背后插上致命的一刀。然而,由于的、经 济和军事十分落后,特别是缺乏充分的作战准备,军事后勤 工作远远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因而它的预定 目标不仅没有 达到,反而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大战爆发后,同其他国家一样,国民经济各部门也 开始转向军事轨道。在西部地区,铁几乎全部担负军事运 输任务,在其他地区,民用运输曾一度停止。为了保障军队 的需要,大多数工业企业开始承揽与接受军事订货,转 入战时军需生产。沙皇为了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的进程, 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对军工生产所需要的原料、燃料和 粮食实行征集,并设立了各种专门机构优先军需部门的 需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后勤保障的一个特色是采取 、军事机关、勤务部队及地方有关团体共同供应军需物 资的体制。其中,地方社会团体在战时补给中起了很大的作 用。如地方自治局联盟和城镇联盟,不仅为战争筹集了大量 资金,而且还在前线地区设立了许多补给站、军需仓库和零 售商品网点。此外,联盟还向部队提供了其他多项服务,如 修理、武器清洗、帮助部队完成各种军事工程、向军方 后勤战 ·15· 报告天气变化情况,派人协助军队人员进行采购并向其提供 市场信息等等。 尽管作了一系列努力,试图使自己的后勤供应 能够满足战争的需要。但是,由于各级的和计 划组织的混乱,俄军的军事供应和战勤保障始终处于落后状 态。其中,军火生产与供应方面的问题更为严重,几乎从战 争一开始,俄军所需的轻武器就严重短缺,以至最后达到了 无以复加的地步。 大战期间俄军所使用的步枪主要是 1868年装备的老式 别尔旦式步枪。据俄军有关部门估计,1914年俄军对步枪的 需求量大约是 456万支。但事实上,仅完成军队动员时就需 要 500万支;武装新入伍者需要 550万支;此外,三年战争 消耗需补充 720万支,实际上俄军对步枪的总需要量是 1770 万支,而的全部储备不足 500万支,短缺量竟达 1200多 万支 ! 步枪的严重短缺影响了新兵的训练和兵源的补充,从而 造成战斗部队的严重减员。由于应征入伍的新兵得不到武器, 只好在兵站待命而不能开赴前线。前线的士兵也有相当一部 分人手中没有武器,只好把刺刀绑到上当武器,有的在 作战时甚至不得不赤手去折断有刺的。作战才几个月, 沙俄便已用尽了贫乏的军火储存,步枪、机关枪、大炮和弹 药都不够用。1914年,第二批动员的士兵,没有步枪也 开赴前线,等候从战死的士兵手中得到武器。到 12月,参谋 总长便写信给陆军大臣说:“线万受了训 的士兵而难得有 5万支步枪”。更为的是,1914年 8月, ·16· 后勤战 莫斯科竟把后备兵裸露着身体送上了前线年,军 火短缺的情况更为严重,当年仅步枪子弹短缺的数字就达 20 亿发。工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使 1915年炮弹的产量 增加到年产 1220万发,而前线万发;前线万支,而沙俄各兵工厂所能提供的只不过 4万多支。在 1915年的东线激战中,俄军出现了严重的 “炮 弹荒”,受到正面的一个集团军,每门炮一天只摊得一、 二发炮弹。前线部队不断要求 “紧急供应”,得到的答复却是 “最大限度的节约”。当年末,英国历史学家伯纳德 ·佩尔斯 访问了前线,一位士兵忧虑地说:“先生,你知道,我们 除了士兵的胸膛之外,没有别的武器。”对此,另一位士兵补 充说:“先生,这不是战争,而是,地地道道地”。仅 战争的第一年,伤亡人数就达 200万人。1915年之夏,西 南前线的俄军甚至由于战争的急需而打算装备长柄斧用于自 卫。 俄军的被装供应也同弹药供应一样糟糕。战争开始前,俄 需机关对战时的被装供应只做了一般的准备。以为 只依靠本国的军工企业就可以满足需要,但事明,这种 估计是大错特错的。战事一开,各部队就纷纷出现被装不足 的现象,特别是靴鞋供应更为紧张。1915年,俄军中曾出现 了令人的 “靴子危机”。11月,俄军第 7集团军开往 西伯利亚,下火车以后他们必须步行 4— 5天的行程才能到达 驻地。这段艰苦的行军使士兵的靴子大部损失,而军需官发 放的靴子远远不敷使用,士兵们只好赤膊行军,这种可悲的 状况竟长达两个月之久。 后勤战 ·17· 对肉类及其他食品的供应,总的说比较重视,但是 亦难以满足前线的需要。为减少肉类的消耗,俄军最高统帅 部甚至从 1916年 2月起,后方每周有 4个素餐日,其后 不久,又前线个素餐日。由于糖类、饮料、 蔬菜和水果的供应均十分不足,俄军中胃病与坏血病流行,为 此军需部门不得不在流行病严重的地区特殊供应一些食品如 大葱、浆果、干果和红葡萄酒。1916年初,俄军重新了 新的肉类供应标准,每人每昼夜供应肉类 0.66俄磅,同年 4月,又降为 0.5俄磅。与此同时,俄军统帅部还决定用鱼 罐头、蛋粉代替肉类的供应。大战过程军曾在东线进行 过许多重大战役,但在多数情况下,其吃、穿、用方面的后 勤保障均不能满足作战部队的需要。正是由于缺乏最低限度 的物质基础,这台巨大的 “压机”才未能像协约国事 先设想的那样隆隆发动起来,碾碎的东大门,这不能不 说是一个历史性的失败和无可奈何的悲哀。 来自大洋彼岸的旋风 就在协约国与同盟国在欧洲战场上酣战之时,远在大西 洋彼岸的美国也没有高枕无忧地闲着。它抓住两虎相争之机, 积极为自己谋取和经济利益。大战前期,出于自身利害 关系的考虑,美国一直保持 “中立”地位,居间进行军火贸 易。1917年 4月,美国感到时机已经成熟,便放弃中立 政策,站到协约国一边对德作战。美国参战后,极大地加强 了协约国的力量,特别是在军费和军需物资方面的有力支援, ·18· 后勤战 从而大大加快了战争的进程,使逐步最后的失败。 从 1917年 4月 6日美国正式对德宣战到 1918年 10月, 美军已在法国集结投入了大约 175万军队,并且相继进行了 圣米耶尔战役和默兹—— 阿尔贡战役。对于这支远离本土作 战的庞大军队,其军事后勤保障是相当出色的。在当时的条 件下,能够远涉重洋,成功地将上百万军队和数以万计的各 类军需物资运到异国,使作战行动得以顺利进行,这是其他 参战国所难以匹敌和比拟的。 美国参战后,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强后勤 建设,以适应战争的需要。联邦首先建立起战时体制,成 立战时后勤管理机构。为了扭转过去对外采购订货各自为政 的混乱局面,美国于 1917年 7月成立了战时工业局,取代以 前的军需品标准局和军需品总局;8月,又成立了协约国采购 委员会;承担协约国和美国海陆军的军需品采购之责。美国 机构中,也分别建立了许多直接为战争服务的机构,如 粮食管理局、燃料管理局、联邦铁管理局等等。为解决参 战的经费,美国通过了增税法,并开始发行公债,使大约三 分之一的军费有了着落。在粮食管理方面,美国采取了 严格的食品和燃料管理法,每个家庭每月配给面粉 不超过 6磅,对食物管理局命令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 和零售商业,将分别予以吊销执照和歇业的处分。此外, 威尔逊总统还决定在中成立一个作为统一粮食收购机构 的 “美国粮食公司”。这个公司后来成了美国最大的小麦收购 机构,平时大量收购贮存小麦,战时则用于供应军粮,从而 有效地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 后勤战 ·19· 1917年 4月,美国还成立了 “战时铁局”,该局不仅负 责解决各条铁运输军队的紧急任务,还承担了把大量物资 运往大西洋港口的任务。同年 8月,美国洲际贸易委员会又 建立了一套货运车皮优先调拨制度。后来,当这些措施没有 收到显著成效时,威尔逊总统又由接管铁。美国 对德宣战后,“航运局”立即行动起来,把停泊在美国各港口 的船只予以,然后编入美国商船队,并宣布美国现 有的已经造成或正在制造的船只都由该局接收。这些措施对 确保美国的战时交通运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18年 8月,赴法美军组成了第 1集团军,10月,又组 成了第 2集团军。在各级指挥机构的后勤建制中,美军第一 次建立了兵站组织。远征军总司令潘兴将军对于兵站问题非 常重视,第一批美军刚刚抵达法国,他就筹划建立兵站事宜。 兵站建立后,他又多次视察其工作。美军兵站按地域分成 7个 区,每个区又分为兵站、中间兵站区和前进兵站区三个 部分。兵站在兵站司令部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兵站司令 官直接受总司令的领导。在整个战争期间,赴法美军主要依 靠兵站来保障全军的供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位美事史学家曾经指出:“军火是美国对协约国的 主要贡献。”大战之初,美国仅有 20家军火大企业,但到大 战结束时,其从事军火生产、军械加工订货的厂家已达 8000 多个。从 1917年 4月到 1918年 11月,美国共生产了机枪和 自动步枪 18万支,子弹 28亿发,步枪 250万支,火炮 2000 余门,并且还制造了大批飞机、舰艇和鱼雷,基本上满足了 部队的需要。除此之外,美国还从国外订购了大量武器 ·20· 后勤战 弹药和各种物资。 对于军队的给养供应,美国一直十分重视。在 1917 和 1918年两年中,军需部门向美军提供的食品数量之大和质 量之优,是前所未有的。到战争结束时,美国士兵的平均体 重比入伍时增加了大约 12磅。部队的给养标准不仅比较高, 而且数量稳定。各类食品的要求都很严格,必须是不易腐烂 的,肉必须经过加工处理,菜和水果要干的,各种食品都要 装入罐头盒中。正如一名美官所说的那样:“我们是用罐 头铺平了通往的道。”1918年间,军队购买的罐头总数 超过了 10亿盒。 美军的给养部门通常按市场价格购买食品后供应给各个 连队。对国外军队则格外给予经济补贴。在各种供应物资中, 脱水蔬菜尤其受到士兵们的欢迎,因为它们均经过精细加工, 既保存了营养汁,又保存了食品的价值和味道。1917年 10月 间,为了防止德军的毒气污染,美军还专门制作了一种密封 的食品容器。给养部门不仅考虑部队的食品供应,而且还定 期供给士兵一些烟草、糖果和口香糖,这使得参战的士兵十 分满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士气。从战争开始直到 1918年 12月 1日,给养处共向国外军队输送食品达 40种之 多,总价值为 3.27亿美元。 在一战过程中,美军从军需供应到交通运输,都创造了 各参战国中最好的成绩。正是这一优异工作,才使得美军犹 如大洋劲风,德军防线,为协约国的胜利投下了关键性 的砝码。 后勤战 ·21· 二、大西洋补给线的风云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与的后勤战 1939年 9月 1日,德军入侵波兰。9月 3日,英国对德 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闪 击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彻底地孤立了英国。大 英帝国从者的地位,一下变为被者,形势岌岌可危。 1940年 7月 16日,在诱英遭邱吉尔政 府的情况下,下达了关于 “海狮”计划的作战指令,企 图在航空兵的配合下,由陆海军强渡英吉利海峡,占领英国, 但因在船只准备、后勤供应和气候等方面存在许多难以 克服的困难,“海狮”计划不得不一再推迟。陆海空三军 头 目一致认为,既然渡海登陆条件尚未成熟,不如出动大量 潜艇袭击大西洋上的英国商船队,对英国进行,使 英国成为与的孤岛。面对这种的现实,一向把 海上运输线视为生命线的英国,不得不想方设法,完善护航 制度,提高探潜和反潜能力,确保大西洋补给线能畅通,这 样德、英双方在大西洋上的破交和保交战空前激烈。难怪英 国首相邱吉尔后来心有余悸地说:“战争中最使我心惊胆颤的 是潜艇对大西洋交通线· 后勤战 设置绞索的人 将切断英国大西洋补给线的重任交给了少壮 派海军上将卡尔 ·冯 ·邓尼茨。邓尼茨海军上将是一个高大 精干的人。他毕业于基尔海军学校,曾在 “帝国布雷斯 劳”号巡洋舰上服役,并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6年秋,25岁的邓尼茨头一次钻入狭窄、油腻的潜艇 中当一名军官。两年后,年轻的邓尼茨舰长在成功地袭击了 一支英国护航队之后,陷入险境:潜艇失去平衡,沉入 90米 深的水中,深水压破了预备空气罐,眼看全体人员马上就要 和这铁棺材一起不见阳光了。邓尼茨毅然上浮,结 果成了英国人的俘虏。 — 68号潜艇上这位才华横溢的艇 UB 长在英国战俘营中一边啃着土豆,一边沉思着潜艇的战 略战术,就是在这样的中,邓尼茨提出了一种 “吨位 战”理论的设想,即 “用最小的损失击沉最大吨位船舶”。战 后他回到,终年忙碌于鱼雷艇、海军部的官样文件、巡 洋舰和枯燥的参谋业务之间,当年的理想犹如幻梦一样愈加 缥缈和淡漠。 突然,一个机会从天而降,二次大战爆发,邓尼茨又一 次登上了战争的舞台。战争使他像新星一样闪耀在全球海洋 上。他变成了盟国船员、水兵、将军、甚至是平头百姓心目 中雷霆、播种死亡的。他的表演历时 10年之久,直 到第三帝国的。 邓尼茨受命切断英国大西洋补给线这一重任时,手头仅 后勤战 ·23· 有 57艘作战潜艇,而他的对手们拥有几千万吨商船和几百万 吨战舰,根本不把邓尼茨放到眼里。谁也没有想到他能大成 气候,竟断送掉盟国几千艘舰船和几万水手的性命。他的潜 艇战曾使英国大西洋补给线几度陷于瘫痪。邓尼茨的绞索几 乎勒断大英帝国的咽喉。 小 试 牛 刀 德军闪击波兰后,英国认识到很快就要向自己开刀 了,为预先作好应付大规模战争的准备,从 1939年 9月 15日 起,英国不断地从美国、等国运来作战物资及生活日 用品,为在大西洋航线上万无一失,英国皇家海军命令 3万吨战列舰 “皇家橡树”号、航空母舰 “皇家”号在大 西洋上日夜巡逻,这条英国补给线的畅通。邓尼茨认为, 要切断这条补给线,必须首先解决 “皇家橡树”号和 “皇家 ”号。 1939年 10月 14日午夜,流荧似的青蓝色北极光映亮了 斯卡帕弗洛的黑色岩石。潜艇 —47号浮出水面接近了 U 奥克尼群岛的科克水道。邓尼茨的得意门生艇长根特 ·普里 恩上尉凭借高超的航海技术,克服了潮流、浅水和沉船所造 成的重重阻碍,终于潜入海湾中。普里恩东找西寻,终于在 北岸发现了他梦想里的猎物—— 3万吨的英国战列舰 “皇家 橡树”号。普里恩住激动的情绪,在 3600米处发射了 3 枚鱼雷。他紧急下潜溜走,但在水中只听到轻轻的一声闷响。 鱼雷所造成的损失很小,连 “皇家橡树”号的官兵都以为是 ·24· 后勤战 哪个舱室出了点小事故。普里恩上浮后发觉一切平静如常,静 谧的海湾毫无变化。于是 —47又作了第二次。这回 3 U 枚鱼雷在了 “皇家橡树” 的舰底爆炸。强烈的冲击波把战列 舰破片抛向四面八方,在 —47的周围,仿佛下了一场金属 U 雨。13分钟后,“皇家橡树”号埋入波涛中,包括第二舰队司 令布莱格罗夫海军少将在内的 800余名皇家海军官兵随舰阵 亡。为庆祝在大西洋上的这一重大战果,海军总司令雷 德尔元帅亲 自 —47全体官兵,并且给普里恩艇长受 U 勋。当天,邓尼茨升任潜艇部队的司令官。 英国 “皇家”号航空母舰是潜艇的死对头,它 的飞机常常那些袭击英国商船的潜艇。1939年 9月 14日,“皇家”号在赫布里底群岛以西航行时, —39号潜艇了报仇的机会,艇长格拉提斯少校果断地 U 向这艘英国航空母舰射出一连串鱼雷,但是由于鱼雷采 用磁力引信过早爆炸,只划破了 “皇家”的漆皮,而 — U 39却被深水炸沉。另一艘皇家海军航空母舰 “勇敢”号 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 三天后,潜艇 — 29正在英吉利海峡西航道上狩 U 猎。艇长舍哈德少校从潜望镜中发现一艘万吨级货船,他刚 准备发射鱼雷,那艘货船却高速溜掉了。舍哈德正垂头丧气 自叹命薄时,竟在左舷发现一团黑烟。等他调好镜头焦距仔 细观测时,发现那竟然是英国航空母舰 “勇敢”号。2小时后, “勇敢”号进入 — 29射程,这时它突然转向,正好把长长的 U 侧面给 — 29,舍哈德接连射出 3条鱼雷,然后深潜逃 U 窜。“勇敢”号挨了 2枚鱼雷后发生爆炸,扭动它 2.2万吨 后勤战 ·25· 的钢铁身躯把 30架飞机和 518名官兵拖入深渊。 德军在击沉英国战列舰 “皇家橡树”号和航空母舰 “勇 敢”号后,取得了一些作战经验,到 1939年底的 4个月中, 德军在英国这条补给线万 吨,可谓初战告捷。 潜 艇 狂 潮 1940年春,由于潜艇在英国大西洋的补给线上活动 日益频繁,给英国造成了极大的。为迅速消除这一隐患, 英国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潜经验,采用广泛的护航体制。 所有运送物资的商船集合编队,在舰和护卫航的下 横渡大西洋,这样就减少了被潜艇击沉的。英国把各种 商船上都装上声纳、火炮、深水,暂时控制了舰艇 的活动。挪威战役后,潜艇大半进行休整,海洋出 现了暂时的,大西洋补给线畅通无阻,许多人松了口气, 认为潜艇不过如此而已,但英国皇家海军心情沉重,知道这 只不过是暴风雨前的暂时的沉寂。 1940年夏,用闪电战打败法国,他认为英国, 切断其海上补给线最好的时机已经来临,因为德军占领了法 国西海岸和比斯开湾各港口,使英国的补给线直接在德 军正面。于是,邓尼茨立刻把布勒斯特、洛里昂、圣纳泽尔、 拉帕利斯等港口成潜艇,加上新夺取的挪威沿海港 口,大大延长了海岸线。皇家海军再也无法德 国潜艇了。平衡被,潜艇毫无地从比斯开湾出 ·26· 后勤战 航到大西洋上,作战效率成倍提高,击沉吨位扶摇直上。 潜艇抓住声纳对水面航行的潜艇效果差的弱点,采 取白天休息,夜间活动,水面的战术。的水上屠夫 们越杀眼越红。1940年 6月 14日,王牌艇长普里恩找到一艘 掉队的货船,很轻松地将其击沉。3天后,又只用 3枚鱼雷击 沉了一支船队的 3艘货船。由于现在拥有法国、挪威基 地,同时,潜舰数量也大大增加,这就使邓尼茨更多地采用 “结群”战术来对付有武装的护航队。盟国水手们管这种战术 叫 “狼群战术”。 1940年 10月 19日, —47发现从开往英国的 U —79船队,全部是油轮,这是一批英军急需的军用油料, HX 所以皇家海军由 7艘舰护航,但 —47很快招来 — U U 46、 —48、 — 100、联合起来打沉了 14艘油船。它们一鼓 U U 作气,集兴找到了盟国另一支船队,又敲掉了7艘。其他 6艘 潜艇也在前一夜联合吞掉 17艘船舶,这样,德军在 48小时 内,击沉英国商船 38艘,给英国带来灾难性的损失。 — U 47艇长普里恩名噪一时,成为 “国民英雄”。走到哪里都 有人向他脱帽致敬。除普里恩外, — 99号艇长克里施玛尔 U 少校和 — 100号艇长斯普克上尉也都击沉了 10万吨以上 U 的船舶,他们都得到和普里恩同样的荣誉,被誉为 “三张王牌”。号召他们 3人展开 “吨位竞赛”。到 1940年底,势如破竹的潜艇在大西洋补给线上,击沉盟 国船舶已达 471艘,总吨位 218.6万吨,大大削弱了英国的 战斗力,英伦三岛感到已经被潜艇绞索勒住了脖颈。 后勤战 ·27· 大的反击 上任不久的英国首相温斯顿 ·邱吉尔感到潜艇对英国的 大西洋补给线压力太大了。他连连写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希 望能用西印度群岛的英国海军来换取美国 50艘超龄的 舰,足见大英帝国已经被邓尼茨的潜艇逼得山穷水尽了。 1940年 9月,美英两国交易完成,英国在大西洋上反潜和护 航能力显著改善,这下该轮到邓尼茨的 “海中之狼”尝尝挨 打的滋味了。 1941年 3月 6日,英军 — 293护航队向非洲进发,为 OB 北非英军运送急需的油料和弹药,刚启航即被大名鼎鼎的普 里恩驾驶的屡建战功的 —47号潜艇发现,普里恩用无线号和克里施玛尔的 — 99号潜艇。 —70号艇 U U U 长在夜间展开,当即击沉英国 2艘油船。 — 99号在克 U 里施玛尔的指挥下也击沉一艘油船和一艘军火船。英国护航 舰怒火冲天,他们用深水把大海搅得开了锅。 —70 U 号被高压冲击水波压开船体,震碎内脏,化成一滩油迹。 — U 99号被炸得失去平衡,老奸巨猾的克里施玛尔拼命,才 好不容易逃了出来。 邓尼茨是不会眼睁睁地让这批英国商船顺利到达北非 的。第二天,他又派埃曼中校驾驶 UA型潜艇参战,但没取 得任何战果,自己倒让英国的深水割破舰身,险些丧命。 3月 7日晨 4时 24分,一直尾随着 — 293船队的普里恩决 OB 定亲自冒险,被英国舰 “黑獾”号的雷达发现。“黑獾” ·28· 后勤战 号的深水摧毁了 —47的推进器轴,使其在螺旋浆转动 U 时发出轧轧声。“黑獾”号的声纳追踪 —47达 5小时之久, U 深水基本上用光了。最后, —47消失在大西洋中,只 U 留下一滩油迹和碎布片,全艇人员无一幸存。这样,击沉英 国 28艘商船的第一王牌艇长永远葬身在大西洋海底了。 — 293船队顺利到达了北非。 OB 一周后,英国 — 112护航运输队由哈利法克斯 HX 返回英国,其中运输船队由41艘运输船和油船组成;护航队 由英国第 5护航大队担任,它包括舰 “沃克”号、“文诺 克”号、“志愿者”号、“萨多尼克斯”号和 “镰刀”号,还 有 2艘小型护卫舰 “柏露火”号和 “哈德兰基”号。护航队 由 “沃克”号舰长麦金太尔海军少将指挥。 3月 15日拂晓,在冰岛西南约 200海里处, — 112护 HX 航运输队被德军 “— 110”号潜艇发现。该艇在艇长伦普海 U 军少校的指挥下立即下潜,从水下驶向护航运输队背后约 6 链处。然后,浮上水面向岸上指挥所报告了护航运输队的情 况。后,“— 110”号又追上护航运输队,与其保持在 目 U 视距离以外。15日白天,“— 110”号一直护航运输队, U 不断向岸上指挥所报告情况。岸上指挥所则不断把收到的情 况转发给其它的潜艇。 3月 15日22时,“— 110”号不待其它潜艇到来,就从 U 水面上径直驶向护航运输队。当它悄悄地接近到离护航运输 队约 1海里时,对着一长串互相重迭的船只的侧影齐射了 4 条鱼雷。两分钟后,10000吨的油船 “埃罗多纳”号发生爆炸, 陷入一片浓烟烈火之中。听到鱼雷爆炸声,麦金太尔海军少 后勤战 ·29· 将立即率领护航舰迅速赶往现场,开始了始续达 4个小时的 搜索和追击。 3月 16日拂晓前,“— 110”号又驶近护航运输队,攻 U 击了第二艘油船。由于射击距离太远,鱼雷未命中目标。攻 击后,它立即下潜,并向南驶离护航运输队,进行充电。3月 17日,“— 110”号充电完毕,重新装上了鱼雷。拂晓时,再 U 次追上护航运输队,这时, — 112护航运输队已兵分两, HX 一驶向奥克尼群岛,另一驶向赫布里底岛。“— 110”号 U 尾随第一,但由于无法实施突击,遂驶离护航队,退出了 战斗。 3月 15日12时左右,“— 100”号潜艇发现在西北方水 U 天处的 — 112护航运输队。于是,它立即转入反方向行驶, HX 力求在 目视距离以外护航运输队。黄昏前不久, “— U 100”号突然被位于护航运输队左前方的舰 “镰刀”号发 现了。“镰刀”号立即向金麦太尔做了报告:“前方 6海里处, 发现潜艇。”金麦太尔全速追击。当英舰离潜艇约 3海里 时,“— 10 U 0”号突然下潜。23时,当英舰还守株待兔般地 在潜艇下潜处附近搜索时,护航运输队另一侧突然发出耀眼 的火光,接着传来猛烈的爆炸声。原来 “— 100”号潜艇用 U 鱼雷了右侧外面纵队殿后的一艘油船。该船于 3月 16日 拂晓沉没。 此时,北大西洋上,怒涛汹涌,雪浪排空。 — 112护 HX 航运输队顶风冒雨,地往东北方向行进。舰队司令官麦 金太尔海军少校立于 “沃克”号的舰桥上,布满血丝的双眼 不停地扫视着海面,心里像压上了千斤重石块,默默不语,他 ·30· 后勤战 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因为他护航的41艘商船上所载的是英 国急需的油料和作战物资,现在已损失 2艘,这样下去不堪 设想,一定要尽全力将这批油料和物资平安护送回国。他正 在沉思之际,突然眼睛一亮,他发现水面上有一道白色航迹。 他断定这是潜艇的尾流。于是,他命令 “沃克”号增速 至 30节,向目标驶去,这正是 “— 100”号潜艇留下的尾流。 U 潜艇发现英舰后,瞬即下潜,在水花中消失了。“沃克” 号到达潜艇下潜地点后,一连串投下 10个深水。英国人 以为这些一定投在了潜艇的头顶上,不一会儿,传来了 剧烈的爆炸声,舰尾后面腾起高大的水柱。两分钟后,又传 来一声爆炸。顷刻间,的火焰窜出了水面。金麦太尔深 信他们取得了胜利。但事与愿违,由于深水爆炸深度太 大,未能使潜艇受到致命伤。“— 100”号侥幸地逃脱了英舰 U 的第一次追歼,两小时后浮出水面,又向护航运输队驶去。 3月 17日3时左右,“— 100”号再次接近护航运输队, U 向一艘运输船发射 2条鱼雷,当即将其击沉,接着, “— U 100”号全速驶向护航运输队,再次发起,可是,就 在这时,“— 100”号被英国护航舰艇发现了,遭到了 “沃 U 克”号和 “文诺克”号的深水的猛烈,潜艇受到重 创,不得不浮出水面。艇长舍普克以为英舰不会追击,便企 图从水面上逃跑。可是,英舰哪里肯放,“文诺克”号风驰电 掣般地追了上来。站在舰桥上的舍普克安抚下面的艇员说: “一切正常,敌舰会从我们舰旁边错过去的。”无疑,他是被 “文诺克”号的迷彩伪装了。几秒钟后,只听咔嚓一声, “— 100”号潜艇被 “文诺克”号撞沉,潜艇部队的第二 U 后勤战 ·31· 张 “王牌”又归西了。 3月 15日傍晚,德军第 3个王牌潜艇 “— 99”号开始 U — 112护航运输队。它在进行过程中被英国护航 HX 舰艇发现。英舰达数小时之久,深水一串串向下投 去,但没有对潜艇造成。22时,“— 99”号钻进了护航 U 运输队,犹如恶狼钻进了羊群,在近距离上用鱼雷击沉了一 艘油船。 接着,“— 99”号又先后了 3艘运输船,其中 2艘 U 被击沉。运输船沉的沉,伤的伤,英国护航舰艇的官兵慌了 神,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可是,他们哪里知道,他 们追捕的敌人就隐藏在他们之间。在这次之后, “— U 99”号暂时脱离了护航运输队。 3月 16日黄昏,“— 99”号又驶向护航运输队,22时 40 U 分,它向一艘油船发射了 2条鱼雷,其中一条命中,油船立 即沉没,后,“— 99”号迅速下潜,直到午夜才浮上水 U 面,再次驶到护航运输队附近,它在水面上又击沉、击伤运 输船各 1艘。 3月 17日,“— 99”号用尽鱼雷,准备返舰,可是克里 U 施玛尔万万没有想到,他的潜艇当时恰巧在英国护航舰艇的 附近,当潜艇值更官突然发现 “沃克”号时,他错误地 潜艇下潜。通常,潜艇总是首先发现对方舰艇的。如果潜艇 继续留在水面,那就很可能在不被对方发现的情况下幸运逃 脱。可是潜艇一旦下潜,就会被对方水下探测装置—— 声纳 发现,后果往往是凶多吉少,事实正是如此。不久,“沃克” 号的声纳兵突然报告说:“与潜艇发生接触 !”麦金太尔立即 ·32· 后勤战 指挥 “沃克”号进行,一连投下 6枚深水。 正当他准备再投下一串深水时,“— 99”号在 “沃 U 克”号舰尾后方上浮了,它遭受了重创,不得不浮出水面。 “文诺克”号的探照灯光划破了夜幕,了停着不动的“— U 99”号。 “文诺克”号和 “沃克”号立即向潜艇猛烈射击。 “— 99”号只有招架之功,毫无之力,很快就发出了求 U 降的灯光信号,为了防止潜艇诈降,“沃克”号一面地监 视着敌艇,一面放下舢板准备抓俘虏。这时,艇员纷纷 离开了舰艇,“— 99”号沉入了海底。所有艇员包括 “王牌 U 艇长”克里施玛尔在内,都成了。至此,潜艇部 队中三张 “王牌”全部从大西洋战场上消失了。 在击沉 2艘德军 “王牌潜艇”后,英国 — 112护航运 HZ 输队加速前进,3月 18日凌晨 4时,驶入英国近海固定防潜 海域,德军潜艇效果显著降低。3月 18日6时,根据德 军岸上指挥所,潜艇停止了。英国急需的油料和军 火顺利上岸,这对丘吉尔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当然更令丘吉 尔兴奋的是英国海军在不到 10天的反击中,击沉了邓尼茨最 得意的3个“王牌艇长”,有效地了大西洋补给线的畅通, 狠狠地打击了潜艇部队的士气,从而邓尼茨于 3月 底把他的 “狼群”从大西洋北部向西撤出 200海里。 美 洲 悲 剧 1941年 3月,美国终于通过 “租借法案”,根据此法 案,美国将大量军火运往捉襟见肘的英国,美舰还在大 后勤战 ·33· 西洋上为这些物资护航到西经 26°线以东,这样就大大减轻 了英国海军的负担,紧接着,美国海军在格陵兰岛、 纽岛和百慕大岛修筑机场,最后直接接替英国驻扎在北 大西洋航线上的枢纽站—— 冰岛。这一切,对于要切断英国 大西洋补给线的邓尼茨来讲,无疑是巨大的障碍,邓尼茨的 艇长们因此也恨透了美国海军。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对 美国宣战,未等美国做好准备,邓尼茨的潜艇利剑就砍到了 美国人的脖子上。 当时,美国在东海岸集中了近 60万吨的商船,满载粮食 和军火,准备送往英国。邓尼茨在得知这一情报后,立即派 出 5艘远洋 IX型潜艇深入美国沿海。美国丝毫没有战争气 氛,摩天大楼灯红酒绿,东海岸港口中行船如织,白天随随 便便将商船集结用无线电发出,晚上点着齐全的航行灯。 潜艇艇长们在吃够了英国深水后看到一艘艘灯火辉 煌、毫无防备的巨轮在潜望镜的上,兴奋得如醉如痴。 他们从大西洋航线起点的纽和纽约之间的海岸打起,逐 渐南下,一到佛罗里达。仅 1月份就打掉 31艘美国商 船,共 20万吨军用物资。 为扩大战果,争取更多的潜艇能远航美洲打击美国援助 英国的商船,德军潜艇每个空间都堆满柴油桶、食品, 水兵甚至把淡水槽也灌上燃油,每人不洗脸,有时潜艇还浮 出海面借助风力节约燃油。它们昼伏夜出,每一条鱼雷都能 派上用场,连水雷、大炮也可以击沉笨头呆脑的美国商船。2 月份,德军又击沉美国商船 71艘,合计 38万吨,其中 37万 吨是在美国沿海损失的,要不是强令潜艇主力留在挪 ·34· 后勤战 威,那美国的损失会更大。 为斩断英军大西洋补给线的源头,继续给美国援英商船 以歼灭性打击,德军给潜艇部队安装了一种新的补给型潜艇, 这即是XIV型潜艇,它排水量 1668吨,除自己需要外,还可 以补给其他潜舰 432吨燃料、45吨食品和 4枚鱼雷,故它得 到了 “奶牛”的爱称。“奶牛”的参战大大增强了潜艇部 队的战斗力,使得它们可以在离本国万里之遥的加勒比海兴 风作浪。继普里恩那些 “英雄”之后,新的一批潜艇明星升 起来了,他们在大西洋补给线上的战绩较之前辈毫无逊色。哈 尔根少校 — 123号潜艇击沉 11艘货船,摩尔少校的 — U U 124号击沉 9艘,卡尔斯中校的 — 130号艇 以及 — 504 U U 号、 — 66号、 — 106号、 — 203号、 — 552号都是牙尖 U U U U 嘴利的凶 “狼”,每支潜艇都打沉五、六艘美国船。 1941年 4月,在了惨重损失后,美国海军在大西洋 航线上采用了护航体制,这样,潜艇可乘之机大为减少。邓 尼茨很快改变作战方向,命令潜艇主力从纽约和查尔斯顿之 间南下温暖的加勒比海,专门袭击开往英国的油轮,有时还 上浮炮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海岸边的炼油厂和贮油罐,目的 是英国的海上石油运输线月,在不 到半年的时间内,仅在英国大西洋补给线的源头美洲沿 海就击沉 585艘船舶,总吨位达 308.1万吨。基本上切断了 英国的大西洋补给线,难怪艇长们把这段 “美好” 的日 子称为 “快乐时期”。 后勤战 ·35· 斗智 英美为解除邓尼茨的潜艇对大西洋补给线的真是绞 尽了脑汁。所有的军人、水手、工人和专家们都贡献了自己 的力量。其中科学家们的功劳特别大。像佛和孙行者斗 法一样,交战双方都在科技上下了大功夫。 针对潜艇善于夜间水面的特点,英舰上安 装了灵敏度很高的搜索雷达。英国空军少校 · ·李发明 H V 了大功率机载探照灯,配合 1.5米波长的机载雷达成为寻找 夜间上浮潜艇的有力武器,它以发明者命名为 “李 ·光”探 照灯。还有一种名叫雪花的高效长时间照明弹,可以暂时把 黑夜变成白天,让掩护潜艇的夜幕失去作用。当在美洲海岸 建立丰功伟业的潜艇 — 502踌躇满志地从美洲回国 U 时,使用 “李 ·光” 的反潜部队毫不留情地把它干掉了。德 国 — 578号和 —705号潜艇刚从比斯开湾出击,就被 U U “李 ·光”照住,一网打尽。 潜艇接连遭到惨重打击,盟国又通过大西洋补给线 不断给英国送去作战物资,这令大为恼火,责令邓尼 茨要加紧大西洋补给线。邓尼茨感到美英之所以能重新 打通补给线,主要是因为英国有先进的雷达,于是他把 所有与研制雷达有关的技术人员全部召到巴黎,研究对策。德 国学者搜索枯肠,终于研制出一种雷达波接收机。当英国的 雷达刚发现潜艇时,潜艇的接收机也收到雷达的电磁波,通 知艇长:“我们已被发现。”这样,在英国反潜部队来到潜艇 ·36· 后勤战 阵位时,它早已下潜逃之夭夭。这种接收机因天线呈十字型 而被水兵称为 “比斯开湾”,它一出师就身手不凡,德 国潜艇的敲击沉率立刻跌下来,英军的大西洋补给线再度吃 紧。 装了 “比斯开湾”的潜艇到处活动,。英 国 5艘巨大的油轮在南大西洋被击沉。1942年 10月至 11 月,潜艇在西非干得非常顺手,以 —402号为首的 8只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的言论。用户名:验证码:匿名?发表评论nichkhun ki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