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军事报道> 文章内容

美军C135特种飞机大全

※发布时间:2018-5-14 5:22:3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1952年,波音公司开始研制生产DASH80(编号367-80),即波音707的原型机,并于1954年7月15日首飞,不久,在此试验机的基础上为美国空军研制出军用机C-135军用运输机,随后该系列飞机大量生产,著名的KC-135空中加油机就是在C-315基础上改型的。经美国空军同意,1955年C-135的基础上波音公司研制发展出民用型客机波音707,于1957年12月20日首次试飞,1958年10月正式投入航线进行了不少改型,发动机由最初的涡轮喷气发动机更换为效率更高、性能较好的涡轮风扇发动机。

  1952年,波音公司开始研制生产DASH80(编号367-80),即波音707的原型机,并于1954年7月15日首飞,不久,在此试验机的基础上为美国空军研制出军用机C-135军用运输机,随后该系列飞机大量生产,著名的KC-135空中加油机就是在C-315基础上改型的。经美国空军同意,1955年C-135的基础上波音公司研制发展出民用型客机波音707,于1957年12月20日首次试飞,1958年10月正式投入航线进行了不少改型,发动机由最初的涡轮喷气发动机更换为效率更高、性能较好的涡轮风扇发动机。

  美国C-135大型飞机机舱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为货舱,可运送各种货物。下半部各舱室除起落架舱外,几乎全部是储油舱。储油舱分10个机身油箱和一个中央翼盒油箱,两翼内部各有一个主油箱和一个备用油箱。硬式加油管的最长伸展距离为5.8米,可在上下54度、横向30度的范围内调节。KC-135E型可装载约10.32吨的JP-4燃油,货舱内最多能装载3764千克货物,装载量相当大。

  机组4人,包括正、副飞行员、领航员及加油员。美国空军现役的KC-135已经全部经过现代化改装。目前主要的型号为KC-135R(配备F108-CF-100发动机)和KC-135E(配备TF-33-PE-102发动机)。现役部队中约有该型加油机450架左右、州国卫队158架、空军后备役部队30架。其中现役部队配备KC-135R,州国卫队同时装备KC-135R与KC-135E,空军后备役部队只有KC-135E。KC-135系列计划服役至2040-2050年,目前计划将所有KC-135E逐年改进至KC-135R的水平。

  1954年7月15日,波音公司的367-80型四发后掠翼运输机原型机首飞,其后在它的基础上发展了707系列民用运输机和717(C-135)型加油/运输机。1955年9月,波音公司在该原型机的后机身安装自己设计的空中加油伸缩套管,成功地通过了美国空军的飞行评审,随后接到了首架KC-135A加油机的订货。首架生产型KC-135A编号55-3118,1956年8月31日首飞,1957年6月28日正式交付美国空军。随所装发动机的型号的改进,KC-135先后有KC-135A、KC-135R、KC-135T、KC-135E四种型别。波音公司共生产了732架各种型号的KC-135飞机,1965年全部交付完毕。1975~1988年间,波音公司更换了所有的KC-135飞机的机翼下表面蒙皮,使该机的使用寿命延长到2020年。

  气动布局和结构正常式布局,悬臂式后掠下单翼,铝合金半硬壳式机身结构,前582架飞机的垂尾较短,为增加起飞的稳定性,此后生产的飞机增加了垂尾的高度。机翼的翼梁间有整体机翼油箱,其他的油箱位于机身的底舱,总共有22个油箱。油箱由尼龙纤维制成,一个油箱仅重36.3千克,可装近7000千克的燃油。

  动力装置4台发动机吊装在两侧机翼下方,早期安装J57-P-59W涡喷发动机,之后部分飞机换装波音707客机使用的TF33-PW-102发动机,1980年后换装目前使用的CFM国际公司的F108-CF-100高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单台推力98.86千牛,提高了燃油效率、降低了噪音和使用成本。

  座舱机组由飞行员、副驾驶、员、加油伸缩套管操作员4人组成。燃油系统由副驾驶负责管理。加油操作舱位于后机身下方的一个整流罩内,加油员向前倾斜乘坐,便于观察加油套管和受油飞机。货舱无舷窗,甲板既可以载人也可以运货,可运载6个463L的货盘。依据燃油存储的不同配置,KC-135还可以运载37648千克的货物或80名乘客。

  加油系统机上装有可伸缩加油套管和锥性套管两种加油装置,可在夜间和复杂气象下为不同机型的飞机进行空中加油。位于飞机后部的操作员可以对这两套装置进行控制。加油速度可达2948千克/分钟。

  美国RC-135侦察机,是美空军现役部队装备的一种战略侦察机,擅长在目标国沿海地区实施侦察行动,被美国空军视为与新一代军事侦察卫星和远程无人驾驶飞机并驾齐驱的美军21世纪最重要的侦察工具,性能比EP-3还优越。美国RC-135侦察机分为多种型号,如A、S、U、V、W、X等型号,其中最新型号是X型。这些型号的侦察机可分别用于信号情报、电子情报和弹道导弹情报的侦察。TC-135SW型机主要用于训练。

  美苏冷战期间,美国为全面苏联弹道导弹及试验情况,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C-135运输机的基础上开始研制和改装战略侦察机;研制成功后,正式定型为RC-135型机。该机型能在公海上导弹弹头的飞行状态,并推测弹道导弹的性能及相关数据,判断发射点和弹着点的。此外,RC-135还能有效侦察各种电子设施信息,为电子战提供参数。

  1964年开始装备美空军,有A、B、C、D、E、M、S、U、V、W、X等型别。该型机已是美空军侦察部队中服役时间最长、飞行性能较稳定、且在和平时期和战争期间都能发挥作用的一种重要战略侦察平台。自问世以来,美空军长期在亚太地区部署该型机,主要担负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黄海、东海、海峡、南海的战略侦察任务,将朝鲜、中国、俄罗斯作为其重点对象。

  这种电子侦察机通常载有约25名机组,包括驾驶舱机组、电子战官员(EW0)、飞行中维修技师与机载情报技师(AIT),因而机组间需要加强协调。驾驶舱机组由两名领航员担任。3名电子战官员操作电子情报系统,主要任务是敌方飞机和地空导弹。电子战官员对电子非常了解,只要听到发出的声音就可识别雷达。两名飞行中维修技师显示器和计算机正常工作。其余的十几名是情报分析技师,这些人通常是世界上某一地区的情报专家,通过分析电子情据常常能确定对方的意图。

  在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军事行动中,RC-135侦察机为美军作战提供了情报保障。

  美国波音公司于1950年代初期以B-707型客机为基础,自费研发成为717型军用机,也就是后来的C-135系列,可说是美国空军用途最广泛、最多样化的空中载机之一。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今,C-135型陆续衍生出运输机、空中加油机、行政专机、通讯中继机、指挥管制机、国家紧急空中指挥机、测试机、弹道飞弹/太空任务追踪机、观测机、气象机及电子侦察机等。其中,KC-135及RC-135系列,更成为美国空军空中加油及电子侦察机队的主力。C-135型的机身直径虽然较波音B707型客机略小,但同样配备四具发动机,并足够搭载各种侦搜装备,因此适合改装为电子侦察机。

  RC-135的早期型在1964至1968年间陆续服役,其中第一种是RC-135A型,由KC-135A型加油机的机体改良而成,机上装有侦照及地图绘制装备,不过当时主要是用于测绘地图任务,1965年共完成4架。真正用于电子侦察任务的机型,则是从第二种RC-135B型电子侦察机开始,当时共生产10架,但在制造完成后并未成军,随即于1967年全部被改良为RC-135C型。RC-135C型电子侦察机已与现役的机型相似,机上装有空用侧视雷达吊舱、机鼻下方整流罩及机舱。接下来的RC-135D型,是由KC-135A及C-135A型的机体改良,用于重返大气载具的摄影任务,共完成7架。RC-135E型是由C-135B型的机体改良,机身前段加装了大型整流罩,1966年仅完成一架。RC-135M型电子侦察机是由C-135B及VC-135B型的机体改良,加装长形机鼻、机身整流罩及各式天线巨大的头部和机身整流罩内装有大量的电子天线,配合机内众多的电子侦察设备,RC-135能够进行对广泛频段无线电信号的识别和。RC-135常常在敌国的国界之外不远处飞行,不敌方领空却又能够接受到敌国从预警雷达到移动电话的各种电磁信号。

  RC135V/W的自动电子发射源定位系统可在数秒内定位、分析和识别雷达。该系统获得的目标数据其精度虽然对瞄准武器来说还不够,但已精确到足以载人飞机、无人机或具有自动目标识别能力的灵巧武器到达一个很小的容易搜索的目标区域。一个与自动电子发射源定位系统并行的多通信发射源定位系统采用先进的测向设备,确定其他发射源的。自动电子发射源系统和多通信发射源定位系统的搜索能力与RC135V/W上的13台主机型处理机连接。人工操作的系统则能在更宽的频谱内进行更专门的电子情报搜集。机组的目标是有用的数据在30120秒内送到作战人员的手中。

  RC-135均装有高频、甚高频和极高频无线电通讯,以及由雷达和全球定位系统/惯性系统组成的先进系统。RC-135在侦察时,最大的优势在于无须进入敌国领空,大大增强了其任务的度和灵活性。由于在国际空域飞行,无需考虑自卫,RC-135没有配备武器系统。

  RC-135S绰号“眼镜蛇球”,是侦察弹道导弹的主要机型,1970年开始服役。其前机身两侧有4个大型圆窗,内装备有高精度的光学探测装置,探测距离402千米,可以测量载入大气层的弹头,迅速计算出弹道和弹着点。其机载电子侦察设备可以收集、处理和分析导弹制导的电波频率及相关信息,因此该机型是美国战区导弹防御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RC-135V和RC-135W两种型号飞机与RC-135S有些不同。它们重点收集的目标是电磁信号,任务是实时侦测空中各种电磁波信息,对目标进行定位、分析、记录和信息处理。雷达技术侦察系统可以收集预警、制导和引导雷达的频率等技术参数,并对其进行定位,世界上各种雷达参数都在其测量范围内,其测量精度相当高,测量脉冲的宽度可精确到正负0.1微米、方位可精确到正负1度。机上通信信号侦察系统可侦察到音频、话频、电传、电报等信号。在1万米高度可侦测到600至800公里距离的。所侦测到的电子信号自动录音,并通过压缩通信传给地面站或返回进行处理。对特别重要的信息情报,它可以通过手段直接形成情报,及时报告给地面指挥官。机上还有红外探测器和前视雷达,探测距离达238~370公里,可在360公里内分辨出3.7米长的物体。

  自服役之后,RC-135相继发展了多种改进型,目前使用的主要是S和V/W型。RC- 135S用于侦察和弹道导弹,它使用的高精度光学探测装置能探测到再入式弹头,是美国战区导弹防御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外形上看,S改进型的主要特点是后机身有几个水滴型天线整流罩。该机主要部署在西太平洋地区,负责侦察中国和俄罗斯。

  RC-135V/W用于完成战区及国家级电子情报的搜集、分析、记录、传递等任务,可以实时侦测空中的电磁信号,对辐射源进行定位、分析和信号处理,收集预警、制导和引导雷达的频率等技术参数,并对其进行定位。现役的RC-135V/W可以探测、和识别多种辐射电磁信号,并根据需要对目标进行精确定位,以便实施。据悉,它可以侦测小到手机、大到防空雷达等设备的信号。按照美国的计划,RC-135达到18架时,执行任务的灵活性将更大,可以至少有14架飞机同时在全球执行各种任务。2007年中,第二架型RC-135装备空军。据称,改进后的RC-135的寿命将延续到2023年。

  RC-135一直用来担负战略侦察任务,近年来随着反恐战争的需要,也开始担负战场侦察、情报收集等战术支援任务。目前,该机承担的任务约90%属于战术级,通常是直接支援地面部队,最新的改进型也偏重于增强战术功能。早在2001年11月,美空军就开始RC-135的升级计划,整个计划预计耗资14亿美元,通过改进使该机至少再服役20年。

  Baseline 8结构的升级改进为RC-135增加了新的设备(如新型天线、计算机处理器),更换面临淘汰的旧部件,使飞机具有对付全球出现的新的能力,进一步向现代化自动战场信息共享网络方向发展。采用Baseline 8结构的RC-135飞机装有“远程扩展型机组乘员后援”系统(REAPER),使该机可有效地将信息传送给各处理中心,从而使机组外的其他人员能对截获的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

  Baseline 8结构的另一项重大改进是加装L-3公司研制的“网络中心协同目标瞄准”(NCCT)系统,该系统是一种传感器到射手网络,能组织多频谱情报传感器组成协作组。美空军在“2004年联合远征试验”中演示了装有NCCT系统的传感器平台之间的交叉引导功能。美海军已在2005年“三叉戟勇士”演习中将 NCCT系统纳合网络。NCCT系统将使RC-135飞机以及相关协作平台在10分钟之内将目标战术信息发送出去。

  2005年底,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同美空军正式签订合同,负责为RC-1 35提供LN-1 20G高精度系统,以替代LN-20系统(LN-20使用的是机械陀螺和加速度计,已服役约30年)。LN-120G增加了1套综合全球定位系统;采用零锁陀螺仪、先进的加速度计和新型望远镜,还编写了新软件。2006年8月,LN-120G系统在RC-135侦察机上成功地登了首次测试,此后进行了一系列飞行测试和复杂地形下的应用测试,都达到了预期效果。

  LN-120G是可昼夜星体的GPS增强型惯性系统,可利用恒星的信息来优化飞机的惯导系统。一旦LN-120G确定了星体,就能修正惯性系统提供的定位信息,重复这一过程即可使LN-120G提供精度很高的信息。 LN-120G的高定位精度使RC-135能精确地探测和侦察敌方目标,将目标数据发送给E-8C“联合与目标雷达系统”飞机,并最终传送给作战飞机。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称,升级后的系统将改善RC-135的性能和可靠性,同时备件供应也更加经济。

  此外,美空军曾于1996年开始为RC-135更换发动机。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RC- 135(包括最新的这架RC-135)都已安装新型发动机。这项计划由波音公司负责,使用CFM-56型发动机取代了原来的TF-33S型发动机,全部换装工作有望在2007年底完成。

  改进后的RC-135,不仅侦察、精确瞄准以及电子战能力可得到极大的提高,并且具备较强的网络中心战能力,将成为美军网络中心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RC-135是美军侦察敌方一体化防空系统和联网信息的一种主要装备,可用于严密广大地域,能够快速发现、识别辐射电磁波的目标。

  随着敌方部队机动性能的提高,精确目标对进攻已变得极为重要。RC-135精确目标能力可以直接为地面指挥官和其他战机提供实时信息,成为名副其实的战术信息平台。RC-135还可以与无人机建立直接联系,对目标进行快速准确的测量,定位精度将从12米提高到3米,足以引导精确制导弹药对目标进行。

  改进后的RC-135已经成为对敌防空系统进行电子的重要工具,它能与其他飞机(如 EC-130“罗盘呼叫”)的电子进攻能力相配合,用来、或敌方通信。使用时,通过与其他友方飞机快速交换有关数据及电子干扰效果情况,可获得最佳电子战效果。

  改进后的RC-135可将来自几个情报源的信息快速融合,并把融合信息传送给重要的决策人员。同时,RC-135还具备通过卫星及JTIDS和TADIL数据链,与其他平台进行快速的大容量数据交换,使RC-135成为美军网络中心战能力的重要一环。

  12、RC-135X型侦察机装备了电子光学系统,包括远距离可视红外侦察传感器,远距离激光距离测量系统和任务检验软件。这套新系统可以与美国空军战机和地面指挥中心甚至与卫星直接联系,能够把最现实的情报在第一时间里传给世界范围内的美军战区指挥官。

  RC-135X由RC-135S改良而成,具有和RC-135S类似的任务性质和侦察设备,但配有更精密更先进的红外探测仪器。其内部运用冷冻剂冷却传感部分,以大幅提高其灵敏度,相信在未来美国的计划中将会扮演重要的角色。

  RC-135X型侦察机是最新改型,装备了电子光学系统,包括远距离可视红外侦察传感器,远距离激光距离测量系统和任务检验软件。这套新系统可以与美国空军战机和地面指挥中心甚至与卫星直接联系,能够把最现实的情报在第一时间里传给世界范围内的美军战区指挥官。

  14、NKC-135E/NC-135E Big Crow “大乌鸦”激光武器试验目标靶机 用于美军空军激光炮目标照射试验,机头左侧涂有黑色涂装和一枚白色的导弹弹头用于模拟飞行中的敌军弹头。

  美国空军使用修改过的NKC-135作为载机,在空基激光实验室计划中成功验证了激光器的和摧毁能力。

  美国是高能激光武器领域的领跑者。1960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激光器,随后一系列研究指出可以通过对气体的快速加热或冷却产生激光。1966年开始了第一个高能气体动力激光器的研制工作,工质使用二氧化碳,氮气和水。1970年,连续输出功率达到了60千瓦之多,1973年,脉冲输出功率达到了400千瓦,尽管离实战需求还很远,但是输出功率的提高意味着高能激光器从工程上说是可行的。气体动力激光器后来被称为化学激光器,1973年美国空军使用二氧化碳化学激光器击落了靶机。

  1976年美国空军还进一步开展了他们的空基激光实验室(ALL)的计划,ALL使用NKC-135作为载机,美国空军希望ALL能验证和摧毁空中目标的能力。ALL仍然使用二氧化碳激光器,波长10.6微米。据报道,1979年ALL项目的激光器输出功率已经达到了456千瓦并维持8秒,经过处理后从武器系统输出时也达到380千瓦,可在1公里外的目标上实现100瓦每平方厘米的能量密度。ALL项目进行了11年之久,在各次试验中,共击落5枚AIM-9B响尾蛇空空导弹和1架BQM-34A火峰靶机。ALL试验中,解决了激光武器实用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如高能激光器,高精度系统和远射程。不过穿透大气湍流和大气的热不均匀问题没能得到解决,实际上到现在,这仍然是棘手的问题,后来星球大战计划遗留下来的空基激光武器(ABL)反导时飞行高度在平流层,很大程度上避开了这个问题。

  美军爱德华空军的第452飞行试验中队运用一系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和大幅度改进的飞机,如"高级靶场仪器飞机"(ARIA)和"巡航导弹任务控制飞机"(CMMCA),来支持美国和国家宇航局的飞行试验项目,包括收集全球遥测数据、弹道导弹防御、电子战及弱点分析、飞机结冰测试和空中加油认证等。其中"高级靶场仪器飞机"系指EC-135N/E和EC-18B飞机,它们作为机动式机载遥测数据记录和无线电中继站,与陆基测控站和航天测量船一道组成一个庞大的对空监测网,用以支持和国家宇航局实施的空间和导弹试验项目。无论是早期的EC-135N/E,还是较晚诞生的EC-18B,它们都是对内主要用于空间和导弹试验,对外则用于执行特种侦察任务的飞机。

  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美国国家宇航局意识到"阿波罗"登月项目需要一个全球和遥测站网络,而且许多站点将位于世界遥远的地区。当时,美国在其无人轨道飞行器和弹道导弹重返大气层试验项目中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为此,美国在其本土和另外6个国家建立了多个陆基测控站,并先后将5艘航天测量船编测网中,包括3艘19级测量船"先锋"号(T-AGM19)、"红石"号(T-AGM20)和"水星"号(T-AGM21),以及2艘6级测量船"瓦特镇"号(T-AGM6)和"汉茨维尔"号(T-AGM17)。航天测量船用来在陆基测控站无法工作的那些区域对"阿波罗"飞船进行测量与,为飞船提供从发射到回收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支援。

  然而很明显,陆基测控站受地理条件的制约,加之在执行监测任务时,海上航天测量船不能快速移动,因此,很可能出现监测盲区,造成航天器无人""和控制的局面。为了填补这一可能出现的空白,一个全新的监测站概念-一种包含所有必要监测仪器的高速飞机被提了出来,以确保在任何时候都能对飞船进行捕获、和遥测数据记录。而且同一种飞机还可为国家宇航局的有人空间飞行行动提供服务,即对载人飞船进入月球轨道和回收过程进行监测,以及为无人轨道飞行器和弹道导弹重返大气层试验等重大行动提供支持。

  基于上述概念,美国国家宇航局和联合出资,将8架C-135型喷气式运输飞机改装为"阿波罗/靶场仪器飞机"(A/RAI),命名为EC-135N,当时每架飞机的改装费用为450万美元。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和本迪克斯公司是主承包商,负责设计、飞机改装和电子设备测试等工作。EC-135N"阿波罗/靶场仪器飞机"在1968年1月形成作战能力。美国空军东部试验靶场(AFETR)被选中来操作和EC-135N飞机,支持国家宇航局和的试验和评估项目。

  1975年12月,即EC-135N飞机在东部试验靶场运作7年之后,由于"阿波罗"登月项目已经完成,因此,EC-135N"阿波罗/靶场仪器飞机"被重新命名为"高级靶场仪器飞机",其英文缩写从A/RIA相应变为ARIA。同时,所有EC-135N都被调至的赖特.帕特森空军,划归第4950试验飞机联队,成为空军大型试验和鉴定飞机的重要。第4950试验飞机联队负责提供试验支持、人员和供作战使用的其他资源,并对EC-135N"高级靶场仪器飞机"进行改进,以提高飞机的作战性能。在进驻赖特.帕特森空军之后,EC-135N飞机经过了多次改装,其中最大的改装是更换发动机,EC-135N也因此更名为EC-135E。

  为进一步增强"高级靶场仪器飞机"的作战实力,美国空军在1982年向美国航空公司购买了8架二手波音707-320C型喷气式客机,并将其改装成"高级靶场仪器飞机",命名为EC-18B。EC-18B飞机的机体比早期的EC-135N飞机大,能够携载更大的有效载荷,而且可以在更短的跑道上起飞。EC-18B服役后不久,就取代了EC-135E的主力地位。到1994年,所有的EC-18B和EC-135E"高级靶场仪器飞机"均被转移至加利福尼亚的爱德华空军,归入第412试验飞机联队下属的第452飞行试验中队。

  由于不断进行现代化改装,EC-135E和EC-18B飞机的作战性能得以逐步增强,加之军方的试验项目和任务的变化,特别是弹道导弹试验项目的减少,美国空军持续对"高级靶场仪器飞机"机群进行调整,使得飞机的数量已大幅度减少,2002年4月美国空军还把一架EC-18B改装成其第17架E-8C"联合目标系统"飞机。从最初8架EC-135N/E和8架EC-18B飞机,到目前只保留有3架EC-135E和3架EC-18B飞机,两型机还各有一架受损的飞机仍然在编。这些飞机都常驻爱德华空军,其中有2架飞机具备空中加油能力;4架安装了S波段、C波段和P波段超外差式接收机和4兆赫的记录仪;编号为375的EC-135E是首批服役的"阿波罗/靶场仪器飞机",至今仍在继续执行着导弹试验任务。

  两相比较,EC-18B飞机的技术性能要优于EC-135E飞机。EC-18B飞机的最大起飞重量147870公斤,平均正常巡航速度833公里/时,最大巡航速度870公里/时,额定作战高度9144米,任务作战高度1520至12800米。EC-135E飞机的最大起飞重量136300公斤,平均正常巡航速度796公里/时,最大巡航速度907公里/时,额定作战高度9144米,最大作战高度10058米,任务作战高度1520至10058米。但这两种"高级靶场仪器飞机"的测控系统基本相同,均由无线电测量系统、光学系统、数据处理系统、通信系统、时间统一系统及辅助设备等组成。

  与原型机相比,"高级靶场仪器飞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内部和外部改装。从外形上看,EC-18B与EC-135E飞机一样都拥有一个低垂着的大型球形"鼻子",这是"高级靶场仪器飞机"与其原型机波音707商用客机、C-135运输机以及其他军用飞机最大的外形差别,倒是有点像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为智利空军改装的"费尔康"顶警机。这个"大鼻子"虽然影响了飞机的美观,但其作用却不小,里面有一个直径3.048米的雷达天线米的可旋转抛物面雷达天线。飞机的每个翼尖上各安装一部探针天线,机腹上部布置有超高频卫星通信天线E飞机的机腹下还安装有一部下垂拖曳天线,用于收发高频无线电数据。

  内部改装主要是安装测控仪器子系统-"主要任务电子设备",这是一个重达13620公斤的大型模块化设备,另外还安装了机组人员工作必要的其他设备。"主要任务电子设备"分为8个功能子系统,以提供各种任务支援能力,它们是:天线、远程指挥和控制/飞行终端系统(RCC/FTS)、数据处理控制台、射频接收机、任务指挥系统、高频通信和数据中继系统、磁带录音机以及声纳浮标导弹落点定位系统(SMILS)。这些子系统各司其职,但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导弹测控任务。

  机头雷达罩内的抛物面天线的主要功能是捕获、和遥测信号,目前能够和接收2200~2400兆赫S波段以及4150~4250兆赫C波段的遥测信号。美军计划进一步改进雷达天线,使其可接收和记录L波段和P波段的遥测信号,不过天线的物理尺寸不宜增加,否则将影响飞机的飞行性能。天线由抛物面发射器和一部焦点交叉偶极天线阵列馈电系统组成,而馈电系统又包括一部天线阵列、一个比较电网络、互连电缆和相关硬件设备。雷达天线有两种模式-自动模式和人工手动模式。以自动模式工作时,天线受天线控制装置的控制;以人工模式工作时,天线由操作员通过方向盘和杆进行控制。

  声纳浮标导弹落点定位系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将预先放置到世界不同地区海底的深海应答器阵列上,并与另一部分即机载声纳浮标导弹落点定位系统结合使用,以便在导弹试验时精确记录弹道导弹的落点。声纳浮标收集海洋背景噪音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作为音频信号通过射频链传输给飞机,EC-135E或EC-18B"高级靶场仪器飞机"记录这些信号,而且构建一个数据库。当弹道导弹的重返大气层飞行器的落点在声纳浮标附近海域时,浮标就将落点声音传送给飞机,在那里声音信号被记录下来并与时间和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对比,以计算重返大气层飞行器的精确落点和时间。

  光电系立于"主要任务电子设备"之外,但它也是"高级靶场仪器飞机"的重要任务系统。EC-135E和EC-18B飞机都安装一套混合机,包括4台机、计时和控制设备、机和一个真空泵。机分弹道超速扫描机、分幅机和电影机3种。其中弹道超速扫描机用于在黄昏或夜间条件下,当重返大气层飞行器刚一进入大气层时,由于与空气的而变热和发光,弹道超速扫描机便可对其拍照并记录在上,在最佳定位上的视野范围是方位角53×仰角74。分幅机以每秒一帧、2帧或4帧的速度对目标进行高质量拍照,而且也可作为超速扫描机使用,视野范围为方位角53×仰角75。电影机是一种中速运动画面机,它以每秒10到200帧的速度工作,时间打印在末端以便进行对照,视野范围在方位角7×仰角5至68×57之间选择。

  除上述任务系统外,EC-135E和EC-18B飞机还安装有飞行控制、、搜索等航空电子系统,包括复式"塔康"战术系统、"奥米加"甚低频系统、复式甚高频全向指向标、无线罗盘系统。两种飞机均配备有复式惯性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和潜望式六分仪;EC-135E飞机安装有APN-59搜索雷达和APN-218脉冲多普勒雷达,EC-18B飞机则安装了RDR-1F搜索雷达。

  美军EC-135E和EC-18B"高级靶场仪器飞机"的主要任务是测量轨道飞行器的运行轨迹,接收遥测信息,发送遥控指令;测量弹道导弹(包括其重返大气层飞行器)、巡航导弹甚至空对空导弹的飞行轨迹,接收弹头遥测信号,发送遥控指令,测量弹头海上落点坐标等。目前"高级靶场仪器飞机"的主要任务是导弹试验,其作战能力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如空中加油能力、飞行高度和噪音、到备用的距离、燃料储备需求、风向及风力等。虽然所有的EC-135E和EC-18B飞机都常驻美国本土的爱德华空军,但可迅速部署到美军设在全球的25个机场,作战距离达5185到8334公里,而且其中2架飞机具备空中加油能力,作战距离还可进一步扩大。

  EC-135E和EC-l8B飞机通过无线电遥测系统、雷达系统及光学系统等多种手段对目标进行和遥测,支持美军在卡那纳拉尔角航空站、范登堡空军、希尔空军、埃格林空军以及在水面舰艇和潜艇上进行的导弹试验。这些飞机通常用于海上和超出陆基测控站作战距离的陆上地区,飞机获取的遥测数据可通过超高频卫星通信系统实时向试验控制中心发送,使发射单位和控制中心能全程导弹的飞行过程和性能。所有遥测数据都被记录在磁带上,以便发射任务结束后分析使用。

  机载任务雷达用于对目标进行精确定位和。抛物面天线设计使其不能同时和遥测多个目标,但其优点是精度较高。

  机载机安装在飞机左侧外部,专门用于对弹道导弹重返大气层和落点进行拍照,可提供重返大气层飞行器穿透云层、成功落点的飞行器数量以及这些事件的相关联系等信息。装机及其辅助设备的架子位于飞机左侧靠近舱门的地方,被一个遮阳帘包围以防止机上任何光源干扰拍摄。机通过与飞机纵轴方向呈40到140(水平方向)和向上45、向下2(垂直方向)角来消除热空气和雾气的干扰。机的光学镜头是由珀金?埃尔默公司在BK-7型玻璃的基础上研制的,镜头加大以扩大视野,几种机的镜头尺寸为45.72×33.02厘米或33.02×33.02厘米。这些机可实现遥控操作,操作员通过一个视频器实时观察目标的飞行过程,并可将感兴趣的画面记录在上。

  "高级靶场仪器飞机"测控弹道导弹和测控巡航导弹的飞行方式有所不同。在支持弹道导弹试验任务时,飞机在导弹发射前就起飞,同时对导弹进行遥测。在弹道导弹重返大气层的飞行阶段,EC-135E或EC-18B飞机的飞行线是偏离重返大气层飞行器线公里甚至更远,以避免任何可能的相撞。在这期间,"高级靶场仪器飞机"在水平方向上直线地飞行,机快门打开,目标数据被记录在和带上。飞机的飞行线和时间都是经过仔细计算的,以确保重返大气层飞行器在降落的任何时候都在机和遥测天线的视野范围内。任务完成后,飞机机拍摄的原始通常移交给使用单位进行处理。

  在支持巡航导弹试验任务时,"高级靶场仪器飞机"可与巡航导弹保持一定距离同向飞行。如执行一次典型的巡航导弹试验任务时,一架B-52运载飞机携带巡航导弹从爱德华空军率先起飞,然后担负测控任务的EC-135E或EC18B"高级靶场仪器飞机"起飞,加入到B-52飞机的行列,并从导弹发射前90分钟倒计时开始,从待发导弹获得遥测数据。B-52飞机和殿后飞行的"高级靶场仪器飞机"随后进入发射区域。

  1963年《全面核试验条约》签订后,专门用于执行巡逻任务的飞机。美国空军介绍,该“嗅探”侦察机是“通过外部流入设备在滤纸上收集微粒,并通过气体压缩设备将空气样本收集到容纳球中。”飞机上还安装了实时气体分析设备,如果某处空气中有放射性微粒,会立即被该设备察觉,并记录下该。

  那么,WC-135不死凤凰侦察机寻找的到底是什么微粒呢?是离子状放射物质放射性同位素。特别是各种氙同位素,这是核爆炸的独有特征。它们是引发核爆炸的元素活动的产物。不仅仅是大气中的核爆炸会产生这种放射尘,地下、水下的核试验也几乎难以避免向空气中泄漏这种放射尘。完全控制的核爆炸(核爆炸发生但没产生放射尘)是很罕见的。

  虽然WC-135不死凤凰侦察机的大气测试不能指出核爆炸的确切,但是至少如果在大气中发现了一定比例的氙同位素,就能完全确定此地曾有核爆炸发生,因为这个发现是核爆炸的绝对标志。

  另一种探测核爆炸的方法是用地震仪。实际上全球有一个由500台地震仪组成的探测网,用以探测地震和其它地动现象,其中当然也包括核爆炸引起的震动。美国国家公共(NPR)的“地下核试验探测报告”称,朝鲜核试验当天的地动幅度相当于一次4.2级地震。相当于1千吨爆炸的强度。

  要判断一次地动是地震还是爆炸很容易。科学家通过对震动波的分析就可以分辨出二者的差别。简单点说,就是在地震中,地面先是慢慢摇动,使得地面板块相互碰撞,然后当地面板块真正开始移动时,震动变的越来越强烈。而在爆炸的时候,地面最初的震动是最强烈的,随后震动幅度慢慢减弱。但仅仅弄清楚这是爆炸而不是地震还不够,因为地震仪无法确定这个爆炸是核爆炸还是普通爆炸。而且,核爆炸是可以“隐藏”的,比如在一个巨大的地下洞中就可以减少地面震动,因为爆炸的能量都被压缩在洞穴内。地动检测的这些使大气检测变的十分必要。

  21、OC-135 “天空”飞机 OC-135是美国根据“天空条约”而改装的航空摄影侦察机。条约签订后,美国邀请俄罗斯侦察机拍摄美国本土的全部军事设施。俄罗斯随后同意让美国侦察机入境侦察。

  不知们是否注意到了这样一则新闻:2005年7月11~18日,俄罗斯一架不携带武器但装备光学仪器的“图-154”飞机,沿着全长4900千米的航线,在美国领土上空进行了侦察拍摄活动。美国的代表陪同俄罗斯同行完成了这次飞行侦察任务,事后美国也得到一份所拍照片的副本。这是今年美国接受俄罗斯-白俄罗斯在其领土上进行的第二次联合侦察飞行活动。紧接着,7月25~29日,美国一架OC135型观察机也对俄罗斯和白俄罗斯部分领土展开了类似的侦察飞行活动。美军人员使用光学和红外相机以及专门的雷达设备,不分昼夜地进行了侦察飞行。

  这是一件看似“”的事情两个以对方为最大潜在敌手的国家敞开大门,彬彬有礼地相互邀请“参观后院”,对地区进行空中侦察和一一但国际就是这样出乎的思维。

  美俄为何允许对方在自己的领土进行空中观察飞行呢?这是因为,美俄都是《天空条约》(Open SkiesTreaty)的签约国。《天空条约》是一项旨在加强各缔约国之间军事领域内的相互信任、增加军事活动透明度的条约。在该条约的框架下,美俄同意双方军事人员每年在对方境内对军事设施和军事演习地区进行2~4次空中视察活动。该条约于2002年1月1日生效,今年已是执行条约进行观察飞行活动的第4个年头了。

  “天空”的概念源自1955年。当年7月,美、苏、英、法四国高峰会谈期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了“天空”的。该主张,为了消除大规模突然袭击的可能性,美苏应相互交换关于军队实力、指挥体系、兵力配置、武器装备、军工厂和军事设施等资料,然后由双方的飞机对对方进行没有的空中侦察和,以避免由于互相猜忌而造成局势紧张。在还没有侦察卫星的当时,空中侦察飞行是了解他国境内军事部署和活动的唯一途径。但这一提议被苏联以“会使间谍活动化”为由而。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都认识到双方增加军事活动透明度,以避免“擦枪走火”的重要性。由于欧洲是美苏对抗的前沿地带,从1973年起,在欧洲建立信任措施的谈判被纳入欧洲安全委员会的范围内进行。1985年,美苏关系趋于缓和:1989年5月,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重提“天空”的。美国相信,在欧洲提高透明度将减少军事冲突的,并推进和巩固业已形成的国际趋势。老布什将“天空”视为检验苏联与美国合作诚意的一种手段。

  随着华约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二战后形成的全球战略格局正式终结,欧洲面临着建立新的安全结构的任务。普遍希望在欧洲建立信任与安全措施,并将其作为建立欧洲新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天空条约”的谈判于1990年2月开始。美国的初衷是在北约集团与华约集团之间构约,以使美国和北约能够对苏联和华约集团国进行观察飞行。然而,随着谈判的进行,东欧国家显示出了他们的意愿:不仅不愿意依赖苏联的技术收集数据,而且更愿意对苏联领土进行观察飞行!结果,在1991年8月苏联解体后,谈判就变成了寻求国家间(而不是联盟间)天空的努力。

  1992年3月24日,美国、和22个欧洲国家在签署了《天空条约》。条约为有效,并计划在20个国家(其中必须包括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意大利、、土耳其、匈牙利、白俄罗斯、乌克兰11国)递交批准书后生效。美国于1993年11月批准了该条约,但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签署后一直未批约。直到1997年8月,美国首先邀请俄罗斯侦察机拍摄美国本土的全部军事设施后,俄罗斯才批准了该条约,使得条约于2002年1月1日生效。目前有30个国家参加了该条约。

  空军一号是两架波音707-320B飞机(VC-137-1),尾号26000和27000,这两架飞机从1958年起就开始服役。

  作为美国总统专机,空军一号拥有一定的安全防护措施以美国总统的安全。该飞机足以抵御核弹爆炸后所产生的核辐射及冲击波。另外,空军一号还有先进的防干扰雷达、反地对空导弹系统,如果飞机遭到导弹袭击,飞机会发射红外诱饵,在飞机周围空域飘荡,从而让红外制导导弹误射。此外,任何人携带任何行李登机时,都要经过十分严格的安检,以确保飞机和总统的安全。空军一号上的总统套房和通讯中心以及驾驶室也只有少数人才能够进入。

  空军一号主要改装了飞机的内部装潢和设施,更适合总统在空中行使其职责。另外,空军一号还奉行“总统在白宫能做什么在空中也照做”的原则(除了发表和参与地面上的会议)。在机上,有两个现代化厨房可以烹饪料理,同时,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在起飞前一天晚上,食材通常在普通超市采购,空军一号上的餐厅能同时满足200人就餐。机上的医务室配备了医疗器械,机上的通讯中心也装备了较为先进通讯设备,如果美国一旦核战争,空军一号的通讯中心足以在空中对地面发出指令。空军一号上还有87部电线台电视机。

  除此之外,空军一号给总统留下了一些私人空间,机上的总统套房标配有一个席梦思床和半圆办公桌及一台电视机。机上还配有会议室和休息室。

  为了空军一号的飞行安全,一当引擎出现磨损,马里的安德鲁斯空军的总统飞行组就要把引擎等设备换一个新的,在起飞前又要把飞机全面检查一遍,空军一号的工程师几乎一天到晚都在忙,这种频繁的养护,成本相当高。

  空军一号的所有飞行都属于空军的军事行动,由位于马里的安德鲁斯空军的总统飞行组负责。从白宫到安德鲁空军总统一般先要搭乘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专用直升机海军陆战队一号。同样的,搭载总统的陆军交通工具称为陆军一号,搭载总统的海军交通工具称为海军一号,而搭载总统的民航飞机则被称为行政一号(Executive One)。

  将总统的飞机称为“空军一号”是在艾森豪威尔总统时代开始的,主要是为了安全原因。当年有一个拥有与总统飞机同样代号的民航飞机(代号:8610)正好与总统专机(代号:Air Force 8610)一起进入同一个空域,从此之后总统的飞机就有了一个特殊的名字,藉以和其他航班区别。

  两架总统专机只有当总统在飞机上时(跨入机舱一刻起)才称为空军一号。当1974年尼克松总统辞职,然后搭乘总统专机离开安德鲁空军时,飞机的代码被改成了飞机的尾号,只有当继任的福特总统正式接任后,才恢复了空军一号的代号。

  “空军一号”已经成为总统的象征,她伴随美国总统多次执行外交任务,并了许多历史性时刻:1963年11月22日,空军一号SAM 26000将总统约翰肯尼迪带到了达拉斯,肯尼迪却不幸被暗杀(参见肯尼迪遇刺),副总统约翰逊就是在空军一号上宣誓继任美国总统;1972年,空军一号又陪伴了尼克松总统完成了历史性的中国之行;2004年、2006年及2007年,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空军一号搭载乔治沃克布什总统到伊拉克探望驻扎当地的美军部队。

  

关键词:军事视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