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时代指的是美国自一战之后到1929年经济大萧条之间的近十年时间。这个时期,美国经济空前繁荣,尤其是1923年柯立芝上台后推行了著名的宽松经济政策,使得国民总收入大幅增长,美国由此进入了高度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生产能力的提升,国民收入的增加,促使“消费文化”在美国出现并发展起来,具体体现为三点:首先,积极支持消费。柯立芝推行完全经济政策,即减少企业监管并减免税收,并施行贸易主义。他曾说:“美国人民最要紧的事就是商业。”其次,大力推动消费品生产,人们可支配收入增加,耐用消费品爆发,汽车、无线电、电冰箱等大规模生产的非生活必需的工业产品销量较1910年代增长了65%;在农业产品方面,由于动力机械的投入使用,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率不断增长。第三,除了物质消费,同样鼓励消费。1920年代,美国电影业崛起,并通过塑造鲁道夫·瓦伦蒂诺(RudolphValentino)、克拉拉·鲍(ClaraBow)、玛莉·碧克馥(MaryPickford)等顶尖明星,摸索出好莱坞造星机制;同时,业、体育产业也同样得到大力发展。美国人的“消费文化”此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特点便是:从“生产偶像”转向“消费偶像”——偶像们的个人生活时尚成为流行的社会风尚。
自此,美国的市场供给趋向了某种“病态”平衡:大量消费,催生大量生产,同时,工业大生产导致大量新商品的涌现,又反过来鼓励着持续购买。在这种爆发式增长的中,越来越多的人对美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持有空前乐观的态度,他们积极助推消费文化不断壮大。美国的城市化始于1690年,先后经过了长达140年的酝酿期和90年的加速期,于1920年基本实现。当时的美国,城市人口比例由1860年的19.8%上升至51.2%;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化率50%,人均P为830美元,1920年到1929年,美国经济平均增速达到了4.2%。工业化程度高,城建运动蓬勃开展,高楼大厦林立,大量的海外移民涌入美国,大量农村人口搬迁至城市。
在这样的下,人们对信息的急迫需求也就不难理解。《时代周刊》在创办之初曾给读者发过一份问卷,主题是:“你能接受自己是个从小地方来的人吗?”越是都市居民,越担心闭目塞听,他们需要源源不断的信息来丰富,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姿态,唯恐稍晚一步便与时代与社会脱节——由此,属于文化传媒产业的大发展时代也就此来临。
1920年代美国大众传媒产业的大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无线日,美国KDKA在诞生,率先在预定的时间里每天定时进行,由于它进行了一系列的突破,如第一个报道体育比赛(一场拳击赛),第一个舞台戏剧演出实况,深受市民喜爱,随后,在短短两年内,美国就产生了500多家和150万台收音机,1927年,美国设立联邦无线电委员会,专职管理无线事业。另一方面便是杂志产业的发展。美国的迅速城市化孕育了一批新兴小康阶层,地方提供的有限资讯无法满足他们,他们需要的是更有深度的信息,追求更开阔的视野,杂志产业的发展也由此有了更好的时机。在20年代,美国杂志产业进行了由市场导向的大洗牌:一些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杂志相继停刊,另一些定位全新的刊物则登堂入室。
犬儒主义,现在可指人们纯粹而置内在德行、价值于不顾。在1920年代的美国,犬儒主义者则可具象为对新兴商业社会完全肯定、竭力的主义人士,他们渴望生活,于流行文化,这一现状下可能存在的人性问题和价值观隐患。与此相对的是,一些严肃艺术家们对急速发展的商业社会深表疑虑,他们目睹了经济大繁荣背后文明的衰落,对这一崭新的时代持有和的忧患意识,其代表人物有: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MillerHemingway)、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rancisScottFitzgerald)和尤金·奥尼尔(EugeneONeill)等。
犬儒主义文化与严肃文化的矛盾主要有三点:首先,崇尚新兴商业文化与新兴商业文化之间的矛盾。犬儒主义者对盛行的消费文化和商业潮流抱有热情,但严肃艺术家们则认为这是愚蠢的。辛克莱·刘易斯(SinclairLewis)曾在其《大街》中,描绘了失去、追名逐利的美国乡村人,这些人过于,社会横流。其次,追捧新式偶像与反对新式偶像之间的矛盾。在1920年代《时代》周刊大学生票选的十个杰出人物中,除了8个正派人物,还包括教父阿尔·卡彭(AlCapone)和意大利者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Mussolini)。这体现出年轻知识对于偶像选择的“越轨”——因失去了正统,追求个人主义刺激而“偏离了美国的基本严肃性”。正如菲茨杰拉德曾说:“新生代已经成熟,他们将发现,诸神已死,一切对人的都了;他们所知道的一切是,美国正在史上最盛大、最花哨的狂欢。”第三:绝对信任与部分怀疑之间的矛盾。虽然许多新富阶层完全支持柯立芝的宽松经济决策,但是严肃文学家们却并非如此,他们既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时也质疑着在一战后登台的家们,认为过度宽松的决策无法支撑国家的长久发展。出于这三点的矛盾和对于重塑美国的愿望,他们拿起笔,了以文艺创作为武器的内容生产,希望以严肃的文化产品对“脱轨”的社会价值观加以。
同时,第二次工业使美国跨入了电气时代。1839年,摄影术在法国诞生,1850年代,欧洲逐渐弃用了质地较差的麻纸,尝试着使用木浆造纸。1847年,印刷机诞生,1886年,美国发明了自动排版机,从而解放了手动排字工……通过几轮技术革新,品的介质、印刷方法、排版方法都有所进步,这就给予了大众传媒业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促进了内容产业的整体大发展。
1920年代,有三大杂志横空出世,并对美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它们就是《读者文摘》、《时代》和《纽约客》。
《读者文摘》由德威特·华莱士(DeWittWallace)与妻子创办于1922年,他们以“文摘”为特色,从各大优秀报刊上择文摘录,从而使阅读变得精简而轻松,其发行量在1935年激增至100万份,到20世纪末则达到3000万份。《时代》周刊,由亨利·卢斯(HenryRobinsonLuce)和布莱顿·哈登(BritonHadden)创办于1923年,作为一本新闻周刊,其创刊旨是帮助繁忙的美国人充分了解世界大事,其报道文字简练,在发表的同时,主张表现出作者自身的看法和个性。此刊在6年后,发行量就达到20万份,并且发展至今。《纽约客》则创办于1925年,创办者哈罗德·罗斯(HaroldRoss)希望以此刊反映都市生活,强调其地方特色,内容的幽默风格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读者。截至2018年2月,《纽约客》杂志的读者总数达到2019.1万人,历史悠久、读者众多,成为该刊的两大标签。
(本文节选自王肖练汤顺佳,《回望1920年代的纽约客》,刊《文汇学人》,2018年11月9日)梦见找不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