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社会,但凡是企业家们,都非常重视搜集市场信息,为了对自己所关注商品的供求情况及市场动态进行掌控,不少跨国公司甚至会在全球各地建立搜集商业情报的网点,这让不少人以为商业信息网的建设最先是由外国人开设的,其实不然,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朝,就有中国人创立出完善的商业信息网。
此人名为刘晏(约公元716-780),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县)人,历任过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领度支、铸钱、盐铁等使,被后人称为唐代理财家。
那么,刘晏为何要建立如此庞大的商业信息网呢?这须从“安史之乱”谈起。晚年唐明皇骄奢淫逸,,手握的安禄山和史思明于唐玄天宝十四年发动了“安史之乱”。后虽经“平叛”,但借口中央皇朝的各地军阀却拥兵自重,以致于连年征战。
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加通阻断,商运不畅,不少投机者大肆兴风作浪,囤积居奇。当丰收之年农民急需售卖粮食时,他们尽力压低粮价,甚至采取拒收的办法农民赔本售卖;待歉收时又哄抬粮价,全然不管饥民的死活,这不仅加重了人民的,也使本来就混乱的社会秩序更加动荡不安。
唐代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刘晏兼领“常平使”,开始对常平仓进行。原本在唐太执政初期,各地就设置了名曰“常平仓”的机构,其职责为丰收时加价收粮,待粮食昂贵时再用低于市场价售粮,主要目的就是保持物价平稳,所以被称为“常平”。
由于“安史之乱”后常发生局部战争,许多商货无法顺利流通,连传递商业情报也受到了阻碍,常平仓也就名存实亡,无所作为了。当时的刘晏认为,“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深知“造血”比“输血”更重要的常平使,认为创立一个能及时了解各地商品供求状况的信息网是当务之急。于是,刘晏便在自己管辖的各道(相当于现在的省)设置了叫做“巡院”的机构,并配备了主管官员,专门负责收集各地的雨雪风灾情况及丰年、歉年的征象,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形,或十天,或一个月向刘晏作一次汇报。
这些巡院长官“积数百人,皆新进锐敏,尽当时之选,趣督倚办,故能成功”,正是有了这数百名忠于职守的“理财专才”与实干家,遍布于各部门及各州县把关,刘晏麾下庞大的理财系统,指挥起来才能如臂使指、鞭长可及。“常平仓”也被刘晏成为一个平抑物价、调剂民食,并借以盈利充实国家财政收入的商业机构。
为了情报传递的方便,“常平仓”还在各地建立起负责传递信息,且提供车马交通和食宿的驿站。刘晏驿站的距离最远不能超过一匹马或一个人所能奔跑的程,以便在紧急情况出现的时候,可以不间断地接力传递,最终将紧急情况送达至信息网的最高层——“常平使”刘晏,史料上所述的“置驿相望”,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各巡院为了情报传送的及时性,还重金招募了“驶足”,“驶足”就是我们现在称的“越野冠军”,遇有马匹不便行驶的山或其他水泽之道,改由他们担任传递之务。
就这样,刘晏牢牢掌控着一个信息畅达的商业情报网,只要市场上稍有风吹草动,无论是在什么地方,刘晏均可“不数日而知”。这在没有任何现代通信手段的唐代简直是奇迹。
在自己快速、有效的商业信息网中,刘晏能及时掌握各地商品的供求状况和、等的突发情况,他可不等地方的灾情报告到来,就预先准备好调剂粮运到灾害地区,并用低于当地的市价向灾民售粮,或用粮食来换取当地的土产杂品。同样,他也可以不等地方丰收的报告到来,就预先做好收粮和贮粮的准备,并用高于当地市价的价格收购粮食。如此这般令投机者无可乘之机,不仅避免了谷贱伤农的状况,还为国家贮存了一部分收价相对低廉的粮食,以备灾害、战时之需。
据《书·刘晏传》记载,在刘晏的管理下,唐此后用兵几十年没有向人民增税,却做到了“用度足”,并出现了“天下无甚而物常平”的可喜现象,所以刘晏及他所创建的商业信息网,在当时无疑常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