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没有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如果可以,我也希望能做到事业家庭平衡,虽然很难,但我也一直在为此努力。但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被问到这个问题,我都会瞬间心里有点堵得慌。
当一个人问你这个问题时,TA到底想问什么?要求女性平衡的同时,对男性又意味着什么?到底什么才是「平衡」?
最近,前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泉灵因为一组视频上了热搜,瞬间创下了600多万次观看的惊人记录,引发了8万多人共鸣。
事实上,张泉灵不是第一个被问到这个问题的人。几乎所有成功女性接受采访时,都会被问及这个问题: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
在这段1分36秒的视频里,张泉灵从一开始,就很硬核地亮出了自己的态度:「我要明确告诉你,我很讨厌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对女性的。」
「你为什么好奇这个问题呢?因为你觉得应该平衡。你为什么从来不好奇说,「你为什么不跟姚明去打篮球?」因为你觉得我不需要达到这点。我特别好奇,你们采访男性企业家的时候,会问平衡性的问题吗?」
可是冷静下来后我想了想,为什么一向温和的张泉灵,会对这个问题反应这么激烈?为什么我看完后会这么解气?
也许,是我们在这种中已经了太久。只是张泉灵觉察出了这种不公,而很多女性还尚未察觉。她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我们根本不必做到平衡。
视频的最后,张泉灵问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问题:为什么我们问到一个女性不管家的时候,就会觉得她不成功?但得知男性不管家的时候,就不会觉得男性有缺失呢?
平衡没有错,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生活有一种平衡感。但问题是为什么社会只要求女性达到这种「平衡」?而从来不要求男性?
像董小姐这样,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女高管,即使她自己真的很快乐,恐怕在很多人眼里也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她不符合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
我们从一出生,就被设定好了性别角色,它就像编码一样,是由社会「传统性别文化」所设定的:古代有「你耕田来,我织布」;现有「你负责貌美如花,我负责赚钱养家。」——这都是一种社会期待。
最常见的「社会化」形式就是网络宣传,宣传一些完美平衡事业和家庭的女性。比如贝嫂的这张图,一度在网上被人疯转:
她一边拿着手机处理工作,一边还不忘穿着高跟鞋做拉伸、做护理,充满了一种掌控生活的平衡感,因而被很多女性奉为楷模。
在这里,社会对我们的角色期待,已经内化为了女性对自己的期待:把重心放在家庭。即便有工作,也得两边兼顾。
它就像心理学家罗伯特·莫顿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这个概念来源于一个实验:给一个公立小学做测试,然后告诉老师部分学生是天才。老师就会对这些学生投入更多关注和期待,结果这些学生真的就表现出了更高的智力增长。
如果说人生是一趟旅行,那么这种期待就是一条社会已经设计好的轨道。我们这条轨道,掉入「平衡」的陷阱,去承担几乎所有家庭劳动和育儿的责任。
一个极端的案例,是我3月份的时候写过的一篇文章。当时微博有条热搜:浙江一位27岁妈妈深夜猝死,因为通宵玩手机。
为什么那么多妈妈喜欢熬夜?知乎上有个回答让人印象深刻:只有生过孩子的人才明白,所有时间都被占据,只有深夜孩子睡着后的时间才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不用再为孩子、家庭和工作忙碌。不然真的感觉不到自己在活着,就像一个机器。
就像那个猝死的妈妈,评论里就有人为她发声:她死时确实在玩手机,但那也只是为了给她的宝宝购买衣物
「过劳」是什么?1974年,心理学家赫伯特·弗洛伊登伯格首次将它描述为:一种因过度工作或压力导致的身体或崩溃。
在中国,「过劳」多用于那些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心理压力过重的职场人士。但妈妈们呢?有人关注到妈妈这个群体吗?她们很多人比西装革履的商务人士更累:白天上白班,晚上还要上夜班。
可是没有人会说一个妈妈买菜、做饭、洗碗、打扫卫生、带娃是她的工作,因为这些都被看成了是「一个母亲的」。
不仅是中国,韩国、日本,整个东亚文化都是如此。豆瓣9.1分的日剧《坡道上的家》里,妻子每天都要干活奶娃,而老公只需要回到家往沙发上一躺,嚷嚷着「给我来罐啤酒」。
而如果把这个角色换作男性,只要他稍微洗个碗,长辈、朋友们看到都会把他夸,还用羡慕的语气夸你,「你真有福气,嫁了个好老公,知道疼人。」
因为他做了一件超出社会期待的事情。而这句话的是:男性做家务、带小孩不在社会对他的期待之中。
很少有人会察觉这套规则的不对劲,我们比较常见的不满方式是「喊苦喊累」,而且很多时候是边喊还边干活。我们迷失在了「如何把活儿干好」里,却很少有人会去质疑更背后的规则:「或许,我根本没必要做这活儿。」
结果38%的女性选择从事时间更灵活的工作,18.5%的女性因为家庭原因有挑战性的工作等。
妈妈们为了家庭付出,真的很让人敬佩,但这应该是她们个甘情愿的选择, 而不是一种所有女性都该完成的KPI。
这样的话,我的一位男性朋友也跟我说过,「你不就是想说女性多难多惨,这套文化对女性有多不公平吗?我觉得我们做男人的才惨呢。你们不想工作了,王震在新疆还可以回归家庭,没有人会说什么;我们呢?就只能在外面拼命搬砖,根本无可退。」
男性从小就被教育要「像个男人」,社会对他们的角色期待,就是成为家里的经济支柱。如果他们经济收入不如老婆,或者没有事业成就光在家当全职奶爸,就会收到很多人奇怪的审视目光。
而且现在这个社会,全职奶爸的人数已经越来越多。他们很多人干起家务带起孩子来,比妈妈还厉害;就像很多女性在职场上的表现,丝毫不比男性逊色。
可是我们的性别文化,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远古时代:让男性外出狩猎,竞争养家;女性在家照顾孩子,基因的传承。
就像董小姐所说,这个智能化的时代,已经不是过去那种靠传统体力劳动来支撑的时代了,男女性别其实早已没有那么大的差异。
所以,希望有一天,我们会为女性的实现而感到高兴,而不是玩味地去挖掘她在另一方面,有没有做到兼顾家庭?
当这个社会,不再因为性别而给出一些,当我们无论面对想回归家庭的爸爸,还是想在职场冲杀的妈妈,都能淡然地接受:这只是每个人的选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