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娱乐八卦> 文章内容

豆瓣最火小组消失后真正值得惋惜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12-4 19:19:5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梦见刮大风从10月6日到7日,一前一后,26万粉丝的“吃瓜”和62万粉丝的“豆瓣鹅组”,先后依据豆瓣小组管理细则而遭到“雪藏”。

  非组员无法搜索到这两个小组,也无法看到里面的帖子,更无法通过点赞评论来一解自己无法发言但想的心情。

  14年前,原创了豆瓣网的阿北一定想不到,这个初衷是主打交流评论书影音的、总跟互联网达大潮格格不入的文艺青年“角落”,现在竟然频频因为娱乐向小组站上风口浪尖。

  早在它还叫“八卦来了”(并且会根据农历年属相改变后缀)的时候,就已经成了全民吃瓜时代的最大八卦集散中心,常年被爆料、长文、骂战的,也因为激烈的画风常被豆瓣原住民斥为“豆瓣智商盆地”。

  越来越大的规模也让这么一个小角落成了粉圈必争之地,一个组内账号曾经能在淘宝上卖几十块到上百块不等。

  当然,没有几个明星的粉丝是喜欢这些小组的,心里恨不得它带着那些对自家爱豆的赶紧消失。

  比如鹅组,虽然会与娱乐八卦无关的帖子,但每逢社会热点事件,六十万组员发表意见的冲动就像根本无法阻拦的洪水,俨然形成了一个的场。

  再加上鹅组的受众以年轻女性为主,更是常常在某些特定议题上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成了当代互联网生态中的一面镜子。

  这样一个小组,虽然只是豆瓣附属功能下的一小部分,但其实早已是个流量巨大、用户黏性很高的公共论坛。

  随着鹅组和瓜组不再向大众,那些以论坛为载体的公共空间或被压缩、或被遗弃的结局,似乎又多了一笔。

  如今,“论坛”二字在微博和朋友圈两大社交网络霸主面前,和由此诞生的私人化表达时代里,已经显得非常过时。

  单说它们万年不变的电脑端界面,动辄好几百页令人眼花的大高楼,就堪称只有80后才会怀念、00后根本不屑一顾的互联网老古董。

  当时“全民话题,天涯制造”的说法并没有,天涯确实是一片动辄爆热点、引得追踪报道的冲浪海域。

  而且它还是一片非常“干货”的土壤:宁财神、当年明月、孔二狗等靠写字为生的人,都是从这里起家;80%在坊间流传的陈年老料,可能都是从天涯的娱乐八卦板块“818”来的。

  2009年,在论坛这种形式称霸了中国互联网十年之后,刚诞生的新浪微博了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也拉平了名人与普通人之间的鸿沟,带来了极为新鲜的体验。

  而论坛巨头们还在原地踏步:冗余的交互体验,没能迅速适配移动端,靠大量广告位营收、却急剧影响了用户体验的商业模式……

  论坛就这么慢慢地被新一代的年轻网民抛在了后面。天涯猫扑再也不是的焦点,西祠胡同、19楼等偏地域型的论坛不温不火地存在着,各大高校的BBS在有限的范围内。

  功能上十分接近论坛的百度贴吧,由于这三四年的种种负面新闻和使用感不佳,也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今年它还突然屏蔽了2017年之前的帖子,更是无异于行为。

  也就是说,当微博垄断了社交网络之后,关于去哪里发表观点、和人交流这件事,这代网民早已不会再想到那些古早论坛的名字。

  去这样一个空间里发帖、回帖,有耐心爬完一个高达几千楼的深度长文,跟人版聊、灌水……这些充满年代感的行为,更是不可能发生了。

  它就像一块格格不入的遗迹,了互联网上一场又一场的,任由几十万网民在这个半公开的空间里进行了交流、赞同、争论、、刻奇……等等人和人聚到一起就会发生的事。

  最经典的论坛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发帖发言,帖子在发出去后被看到的机会,是均等的。

  但在如今的互联网上,无论是微博还是知乎,只要是有粉丝机制和点赞机制的空间里,都愈发呈现出“大V思想集中制”。如果得不到足够的点赞支持,小透明的看法其实无关紧要。

  因为经验告诉人们,这不像论坛时代要舌战的只是那一个意见相左的网友,而是要面对一群主动博主的的粉丝,就像孙悟空的成百上千个分身,甚至不需要一声令下。

  因为在论坛发帖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它已经预先接受自己的言论是向人敞开、欢迎交流的,可能得到任何一个陌生人的任何一种回复,就像是穿着防弹衣主动冲进了枪林弹雨。

  而如今在微博上的纷争,则往往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说了两句话,便莫名被搜索而来的明星粉丝或对某事意见相左之人。

  这也就愈发了普通网友玩微博时的安全感,论坛时代人人主动求“拍砖”才是真正消失了、也不可复制的古早场面。

  比如,很多时候,社会议题、热门新闻的评论区被打不死的营销号抢热评占据,到处都是复制粘贴一些看似很有道理、其实已经被嚼烂的空话,目的只是给自己的账号引流。

  被粉丝控评的娱乐话题受诟病最深,它让有流量明星的地方变得像一滩死水,根本无法形成有意义的讨论。

  说它是私人化的表达领域,网友们却没有在自己微博自说自话的,时常因为一句无心之语被拉到公共场域鞭打一番,过往的个人言论也被翻个底儿朝天。

  说它是面向发言的场所,显然又有很多地方让人难以心平气和地沟通,逐渐形成了“沉默的愈沉默,的愈”的不对等话语权。

  或许正是对这种压抑氛围的反弹,像豆瓣小组、虎扑步行街这样无心插柳的“副业”,反而在最近这些年出了圈,成了现在非常有代表性的大论坛。

  这代互联网居民,大概是天然地有一种在公共论坛寻找容身之地的本能,尽管这论坛可能也着不的戾气。

  但这种对论坛式的公共网络空间的需要,或许就像100多年前在海德公园的人需要那个肥皂箱和大喇叭,能把交流和表达变得稍微坦率一点。

  也没人能断定后论坛时代的沟通模式就是坏的,只是,它也没有让大多数正在亲历这个场的人停止对一个更友好的交流的向往。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