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娱乐八卦> 文章内容

四川人好吃是由八卦方位决定的?(组图)

※发布时间:2019-5-23 16:16:5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蜀志》是《华阳国志》最为重要的篇章,也是与今天的成都关系最为紧密的内容。如果按照该书的记载,成都地区早在上古传说时期即已是古蜀国的中心。而由望帝杜宇所创建的古蜀国,文明之盛,地域之广,超越今天普通人对古蜀地的想象。而望帝、丛帝的动人故事更是流传千古,至今为人景仰。

  《蜀志》开篇说:“蜀之为国,肇於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於蜀,世为侯伯。”也就是说,蜀国建立于三皇五帝时代的人皇时期,这就是此书《巴志》所说“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作者指出蜀国与巴国的肇始的时代,属于同一“囿”。

  所谓“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等内容,与《史记·五帝本纪》中的相关记载相同。这记载非常重要,表明蜀国自立国以来,就与内地中原一带联系紧密。虽然巴蜀文明有其自身的地域印记,但其历史、文化都有华夏文明的痕迹和影响。古蜀国不仅与中原文化联系紧密,而且还参与“武王伐纣”这样的改朝换代的重大历史变革。在《尚书·牧誓》中,蜀人曾是武王伐纣中的。

  据此载,古蜀国的范围不小:“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墦。地称天府,原曰华阳。故其精灵则井络垂耀,江汉遵流。……《夏书》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泉源深盛,为四渎之首,而分为。”

  这就勾画出古代蜀地的大致范围和其境内的山川地貌。蜀国东边与巴国为邻,南与云贵接壤——因古代的云贵等地为百越居住地,北面则与秦地相接,西边即为峨眉山、璠冢山相连。其间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之誉。所谓地曰华阳,即是说华山之南是其。

  古人以为岷江就是长江,我们现在知道,它其实只是长江的主要支流。这里所说的“东别为沱”,是说江水流经灌县进入成都平原后的各条水系,如柏条河、徐堰河等,而非沱江。《汉志》在蜀郡郫县下注:“《禹贡》江沱在西,东入大江。”在郫县境内西部出于江而又东入于江者,只有柏条河。此河入新都后叫毘河,至金堂汇入青白江、绵远河后南下,至泸州汇入长江。如此说来,“东别为沱”当指今天的柏条河。“泉源深盛,为四渎之首”是说岷江出岷山后,细小支流注汇繁多,水量丰沛,为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河)之首。离开三峡后,分出了很多的支流。,指很多江。

  此时的蜀中物产之丰富:“其宝则有璧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左赤右者)、垩、锦、绣、罽(音ji记,毛织品)、氂、犀、象、毡、丹黄、空青、桑、漆、麻、纻之饶,滇、僚……僮仆六百之富。”所谓宝,即宝藏和土特产品。灌县玉垒山出璧玉,而四川境内的岷江、沱江、涪江、金沙江、嘉陵江、雅砻江等流域都产沙金,至于其他矿产如铜铁锡等皆蕴藏丰富,所以才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富豪人家还可以劫掠居住在蜀地的滇、僚等少数民族作为僮仆。

  蜀地气候温润怡人、自然条件优越,“山林泽渔,园囿瓜果,四节代熟,靡不有焉”,是很好的宜居出身之地。《蜀志》更进一步记载了蜀中上古历史,属于传说时期,富于神奇色彩:“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移至郫邑,或治瞿上。七国称雄,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

  这段文字非常重要,杜宇之前,虽有蚕丛称王,柏灌、鱼凫继其后,但杜宇却是最早称帝的。文中提到杜宇教民务农,可见蜀人已从渔猎步入了农耕时代了。这里还记载了一个爱情故事,朱提(今云南昭通,与蜀比邻)的一位女子叫朱利,朱利外出旅游到了江源,与杜宇相遇,并被杜宇纳为妃。杜宇于是移居到郫邑,后来就称了帝,号望帝。

  望帝建国于郫邑,就是今天的郫县。郫县至今仍然保留着望、丛二帝之陵寝——望丛祠。据此载,望帝所建的国规模颇为可观:“(杜宇)自以为功德于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门,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这是一幅很壮阔的画面:以汉中之褒斜道作为入川的隘口;熊耳(青神县南的青神峡)、灵关(通往西北少数民族地的关隘,在越西郡)为后门;将玉垒山、峨眉山作为城墙;以岷江、潜水(渠江)、绵水(绵远河、洛水及西亭江)作为水池;将汶山一带适于放牧之地作为畜牧资源,南中就是今天四川凉山、宜宾一带及其比邻的云南、贵州等地。如果常璩所述不误的话,杜宇所建之国地域范围之广极为可观,几乎包含了今天的云贵川的主要部分了。

  物产丰富,使得古蜀人生活得不错,从《蜀志》记载的情况看,当时的蜀人在吃已经十分热衷:“尚滋味”。有意思的是,《蜀志》作者常璩对蜀人好吃的解释颇为奇特。

  作者认为,蜀处中华西南,而西南于八卦中居于坤位,故蜀为坤乡。据《易·说卦》所记:“坤……为文。”所以,《蜀志》说“其卦值坤,故多斑采文章。”“其辰值未,故尚滋味。”家认为,八方配十二辰,西南方为未、申、酉。据《史记·律书》云:“未者,言皆成,有滋味也。”这就是尚滋味的由来,而“德在少昊,故好辛香。”家还认为,四方配四时,西南属秋。秋又有孟、仲、季三秋之分,《礼记·月令》云:“其曰庚辛,其帝少昊……其味辛。”也就是说,蜀人好吃并喜欢辛辣的食物,从八卦的角度看,是一种自然的现象。

  蜀人给人的印象是机灵狡黠,《蜀志》也用古代观念予以解释,认为蜀地为二十八宿中的舆鬼相应,而鬼性机敏狡黠,《方言》云:“自关而西,赵魏之间谓之黠,或谓之鬼。”因为蜀与舆鬼星相对应,所以蜀人“君子精敏,鬼黠。”人多悍勇。

  古蜀国建立后,了上古时代农耕社会经常会出现的水患难题:“会有,其祖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让授之义,遂禅让于,帝升西山焉。”

  上古时代洪水泛滥是比较普遍也常严重的大问题。这时,杜宇的“相”担任起治水重任,“决玉垒山以除水害”。据《蜀王本纪》:“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垒)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陆处。”按这个记载,开凿玉垒山之离堆工程常久远的事情,而不是后来人们认为的是秦太守李冰所凿。李冰所造的离堆不在灌县,而在乐山。

  与大禹治水成功而接受了舜的禅让一样, 凭治水业绩也获得杜宇的禅让。但是,蜀人对杜宇十分怀念。常璩写道:“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蜀王本纪》也记载:“望帝去时,子规鸣,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

  这是一则很令人的故事。蜀人怀念禅让贤能的望帝杜宇,他首先教民务农之功是不能忘却的,而他委派治水,并将帝位让给,蜀人更是。人们认为子规的啼鸣声就是杜宇的声音,开始一年的农耕之时,要先向杜宇祭祀致敬。晋代文学家左思在《蜀都赋》中叶说:“鸟生杜宇之魂”,说杜宇的精灵化为了子规鸟。

  帝即位后,号丛帝,据《蜀志》记述:“丛帝生卢帝,卢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帝攻青衣……九世有帝,始立庙,以酒曰醴,乐曰荆,人尚赤,帝称王。”帝攻青衣,就是征服少数民族,青衣指四川芦山县一带,是当时的青衣羌人的居住地。而氏传九世之时才立庙,仿效中原礼乐制度,不再称帝,改称王。

  《蜀志》写道:“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筍是也,号筍里。未有谥列,但以五色为主,故其庙称青、赤、黑、黄、白帝也。王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这里叙述了王的墓葬礼仪,每当其君去世之时,立长三丈的大石柱作为君王墓葬的标志,后人称石柱为石筍,也叫石筍里。据《记》记载:“石筍在郭内州城西门之外大街中。”杜甫旅居成都草堂时还作诗《石筍行》:“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筍双高蹲。”

  可见,氏之墓前石筍在唐代时还是成都一处著名的古迹。宋人杜田说:“石筍在衙西门外仅有五十步,二株双蹲,一南一北,北筍长一丈六尺,围极于九尺五寸;南筍长一丈三尺,围极于一丈二尺。”然而,石筍在南宋陆游入蜀时已断裂。石筍里其实就在成都西门外的石筍街,今天青羊区石筍街小学就是其旧址。

  氏时期在成都一带遗留的许多石旧址,城西成都军区内的武担山上的武担石、石镜;五块石(南郊公园附近);地角石(在成都西北角,已毁)……这些都是蜀王墓前的重要标志,折射了时代石文化的丰富信息,是值得深入探索研究的古代地域文化的宝库。另外还有大禹出生地的石纽,蜀中出土的石槨以及石锁、石担等。jiqinggushi

   文章来源于弘易国际

关键词:八卦方位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