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娱乐八卦> 文章内容

宋朝的“瓦舍勾栏”是什么意思?市民娱乐中心!

※发布时间:2018-6-1 19:33:2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我们以前谈过宋代城市的市民娱乐中心,叫做“瓦舍勾栏”。那么宋朝人为什么要将市民娱乐中心叫成“瓦舍”,恐怕宋人自己也说不清楚。南宋耐得翁的《都城纪胜》与吴自牧的《梦粱录》都认为,“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之义,易聚易散也。不知始于何时。”但所谓“来时瓦合,去时”的瓦市,更像是集市,而不像是城市娱乐中心。如宋人王的《燕翼诒谋录》称:“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这里的瓦市,便是“来时瓦合,去时”的集市。

  近世又有学者考据说,“瓦舍”、“勾栏”均出自佛教,瓦舍原指僧房,勾栏原指“夜摩天王”享受音乐的建筑物。从曲艺发展的历史看,唐代的戏场几乎都依附于,如宋人钱易《南部新书》说:“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龙,其次荐福、永寿。”到宋代时,市井中才出现了专供艺人表演的固定场所,由于传统戏场与的关系密切,人们借用“瓦舍勾栏”来称呼专门表演百戏杂技歌舞的建筑,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瓦舍勾栏在宋朝城市的分布极广,几乎每一个城市都会有若干处供市民娱乐的瓦舍勾栏。

  北宋末的东京城内,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朱家桥瓦子、新门瓦子、保康门瓦子、州北瓦子、州西瓦子等瓦舍,以位于东角楼街的桑家瓦子、中瓦、里瓦最大,这三大瓦舍中,有大大小小五十余座勾栏,以及数十个看棚,其中“中瓦子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现代城市的剧场、体育馆,容量也不过于此吧。各瓦舍勾栏天天都有演出,游人“终日居此,不觉抵暮”,“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南宋时候,临安城内外的瓦舍多达二十几处,有南瓦、中瓦、大瓦、北瓦、蒲桥瓦、便门瓦、候潮门瓦、小堰门瓦、新门瓦、荐桥门瓦、菜市门瓦、钱湖门瓦、赤山瓦、行春桥瓦、北郭瓦、米市桥瓦、旧瓦、嘉会门瓦、北关门瓦、艮山门瓦、羊坊桥瓦、王家桥瓦、龙山瓦,等等。其中北瓦最大,里面“有勾栏一十三座”。又有的“勾栏甚多”,城外还有专演夜场的瓦舍。杭州市民“深冬冷月无社火看,却于瓦市消遣”。

  其他城市当然也有瓦舍勾栏。查《嘉定镇江志》、《嘉泰吴兴志》、《宝庆会稽续志》、《开庆四明续志》、《景定建康志》,可知南宋之时,镇江府、湖州、绍兴府、庆元府、建康府均设有瓦舍勾栏。

  又据宋人沈平《乌青记》,嘉兴府乌青镇有南北两个瓦舍,北瓦在瓦子巷,系“妓馆、戏剧上紧之处”;南瓦在波斯巷,“有八仙,技艺优于他处”;“楼八间,周遭栏檐,夜点红纱栀子灯,鼓乐歌笑至三更乃罢”。南北瓦舍之外,乌青镇善利桥西南,还有“楼二十余所,可循环走,中构台,百技斗于上”,实际上也是瓦舍。

  秀州华亭县青龙镇(上海的前身)宋时已经是一个繁华的市镇,有三十六坊,生齿繁多,海商云集,“往来通快,物货兴盛”,镇上也设有瓦舍勾栏,位于平康坊,据明代正德年间修《松江府志》,“平康坊,中亭桥西,有瓦市在焉”。《水浒传》中小小的郓城县与清风镇都有“几座小勾栏”,倒也符合史实。

  许多年之后,这些城市的瓦舍勾栏都消失了,但还是在地方志留下了一点点历史印迹,比如明嘉靖年间的《建安府志》载,建安府城有“勾栏巷”;清乾隆年间的《江都县志》载,扬州有“南瓦巷”、“北瓦巷”;光绪年间的《永嘉县志》载,温州有“瓦子巷”。这些地名都是宋时遗留。(文/吴钩)

关键词:娱乐的意思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