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群众不能天天见省委、市委、区委,他们天天见的是我。我要是干得不好,他们就会有怨言;我要是干得好,他们就会对党有更深厚的感情”,济南市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区党委、居委会主任陈叶翠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然而,就在昨天,这个扎根社区将近三十年的“小巷总理”,永远离开了她的工作岗位,永远离开了她朝夕相处了近三十年的街坊邻居……
陈叶翠生前是济南市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区的党委、居委会主任。这个社区党委、居委会主任,她一做就是二十九年。
“在我们印象里,居委会主任就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啥事都得管,所以他们被叫成“小巷总理”。但是我们在甸柳一居两个星期,还是没想到陈叶翠管得有这么宽,可管可不管的事儿陈叶翠可真没少管。”
这是《新闻联播》记者在《走基层·新观察》专栏时所写的《日记》上的一句话。
刘象乾老两口住的是企业80年代的自建职工宿舍,因为左右邻居把后院的地基垫高了,紧挨着院子正面又盖起了停车棚,也比老人的后院高,这下,一下雨这院里就成了蓄水池,水都直往屋里灌,只能靠个小水泵往外抽水。
“这个事情不该管,但是你老了,你在我们社区住着,我们就尽这个义务给你管。”陈叶翠一边说着自己不该管,一边加快脚步赶到二区四号楼。
这事以前是企业管,现在企业被兼并重组了,都移交到社会,关系还没理顺,属于都管都不管的阶段,这个遗留问题不好解决,可是没想到陈叶翠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这事对陈叶翠也不太好办,不过刚好社区正在给小院旁边的车棚做,老两口的院子就紧挨着。陈叶翠把归属问题放下先不论,马上联系施工队负责人。施工方看了院子,说能修,但是得需要5、6千元钱。得知能修后,陈叶翠便开始四处做工作,最终由老两口、企业和社区三方各出两千,将此事处理好。
从开始说这个事到小院的工程完工用了一个星期,陈叶翠足足跑了七次,让老两口的心病彻彻底底得到了解决。刘象乾老人特意拿出机,把这个过程记录了下来,留作纪念。
央视记者问陈叶翠,本来你认为不应该管的事,为什么会一口答应下来?陈叶翠说,老人碰到了难处就会特别无助,这个时候就需要别人多伸一把手,毕竟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嘛。
“社区群众不能天天见省委、市委、区委,他们天天见的是我。我要是干得不好,他们就会有怨言;我要是干得好,他们就会对党有更深厚的感情。”
陈叶翠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每天总是不知疲倦地忙碌着,她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大事小情随时记下来。29年下来,这样的小本子有60多个100多万字,摞起来有半米高。
历下区甸柳第一社区始建于1984年,是山东济南市的城市拆迁集中安置区,0.4平方公里的面积,却住着3000户、1万余人,其中离退休、失业和困难群众占到30%左右。工作难度多大,可想而知。
从1988年到居委会工作,陈叶翠一干就是近30年。大到社区建设,小到下水道堵塞,陈叶翠从早到晚,就是围着居民的家长里短打转转。
2012年,位于社区的济南第二汽车改装厂片区,开发商拿着最初的拆迁安置方案找到陈叶翠,请她帮着做做群众的工作。
“你们设计的是啥户型?不是这家不通风,就是那家见不到阳光;卧室才7平方米大,安置房比拆迁房大不了几个平方米,就要多掏10多万元。我这一关都通不过,还怎么做群众的工作!”陈叶翠代表拆迁户直接顶了回去。
拗不过陈叶翠,开发商不得不重新设计安置房户型,前后共修改了11次。经过多次力争,利益得到保障的247户居民,3个月内就全签了协议。
“回去量量你们家的厕所,再来设计老百姓的卧室!”她代表247户拆迁户说的这句话至今仍被社区居民传为佳话。
“居委会就是个群众自治机构,千好万好,不如让群众参与进来得好。”作为山东首位公推直选产生的“小巷总理”,陈叶翠认准这个理,“群众能把社区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管,这是最可贵的,也是我们这最大的特色。”
让群众做主,陈叶翠自个的腰板得先硬。社区里拆违章建筑,涉及哪个党支部,就第一个拆,接着拆的,最后才拆群众的。不管对方是位高权重,还是一介布衣,陈叶翠一碗水端平,谁有理就买谁的账。
陈叶翠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社区工作党建为龙头,要带头”。这话听起来有点大,但她觉得很实在。因为她有个目标,就是要把社区建成居民的家园。的力量看不见摸不着,要怎么做呢?
当时,不少企业正处在重组过程当中,许多职工从企业转向了社会,除了工资,生活都少人过问,人一下子没有了单位,没有了组织生活,没有了归属感。
陈叶翠先是组织了十几个文体小组,让大家愿意到社区来,接着她在文体队里组建党小组。很快大家就感受到了变化:小摩擦有人去化解沟通,活动大厅不用专人打扫,来的最早的走得最晚的多是,就连活动演出服怎么放都有人操心。
陈叶翠说,在基层工作20多年,每天和老百姓打交道,党的温暖,我们党的,能不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就要看她们这些基层干部。
陈叶翠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记下来。“都是芝麻绿豆大的事,但你要不解决,在他心里就是个大疙瘩。”凡是居民反映的问题,陈叶翠绝不当“老”,更不“捂盖子”,非要个“底朝天”。
2013年,陈叶翠所在社区发生了一起火灾,当时58岁的陈叶翠跟着保安就冲上了楼。还好火苗很快扑灭了,原来,住在三号楼的一位老人中午出去接孙子放学,却忘了火上坐着锅。
火灾虽然不大,却把陈叶翠吓得不轻。缓过神来,她马上去消防大队请人来社区检查。陈叶翠所在的这个小区是建于1984年的老旧社区,道不到四米宽,边停满了车,消防车轻易进不来,更要命的是,社区43栋楼中仅有三栋配备了消防栓,再一检查,还没一个能出水。
硬件设施不容易,消防部门至少要先给每个单元配备灭火器。43栋楼要花五万块钱,陈叶翠算来算去,这钱居委会咬咬牙也能拿得出来。这事儿并没有到此画上句号,当天晚上陈叶翠又跑到了山东大学,找到了研究社会管理的老师一起研讨,这不光是掏钱的事,还得立项。
陈叶翠还真听教授的话,回去以后马上开会征询意见。就这样,陈叶翠又是跑大学,又是组织开会,又要挨家挨户一家几块钱地把钱收起来。足足忙活了一星期。
在陈叶翠眼里:直接买一批灭火器挂上只是简单的行为,而按照项目制让从开始到结果评估全过程参与,这才是现代的社会管理。
11月12日上午10点整,灵车缓缓从陈叶翠家出发,经过甸柳一居社区时,上千名居民自发站齐在道两侧为“小巷总理”送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