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国内快讯> 文章内容

东方电气风电开发随“风”而动进凉山 带动村民增收

※发布时间:2017-8-26 22:42:0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7月20日一早,一辆印有“东方风电(凉山)”字样的大巴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工业集中区,彝族青年牟尔古和同事下车,换上蓝色工装,径直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的工厂。该公司是东方电气集团下属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工厂位于安宁河谷旁的螺髻山下。不远处,一台台巨大的白色大“风扇”迎风而立,一直延伸至20公里开外。微风拂过,“风扇”的三片大叶片转动间,风便化作电,穿越网线,进入千家万户。

  牟尔古的工作就是生产这些叶片。这份工作,让他格外自豪。“四川第一个风电场在我家乡,如今凉山第一家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又在我家乡。”他说,“凉山造”风电装备中有他的一份力。

  2015年4月,东方电气集团给凉山州委、州发函,表达了与地方合作建设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的想法。很快,双方达成共识,由凉山兴建产业孵化,东方电气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入驻。当年6月,项目建设启动,仅3个月完成一期建设任务;11月,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开工;12月,“凉山造”首支叶片下线……

  如今风电机组林立的凉山,7年前还是个不被业内看好的“贫风区”。“实测显示,年平均风速仅6.5米/秒,最高可达8米/秒。”中国电建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德昌风电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志雄介绍,当时业界普遍认为7米/秒以下的风能基本上没有开发价值,而凉山充其量只算“基本可开发”。但当时风资源丰富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开发已近饱和。向南转移,成为风电开发企业的共同选择。

  在此背景下,德昌风电在四川首吃“螃蟹”,示范起步。针对地域特征,研制低风速、长叶片机组,德昌风电2011年发电第一年就喜获丰收,让凉山很快成为风电开发“热土”。2015年,凉山获批成为我国南方区域首个被国家能源局批准的发展千万千瓦级风力发电地区。之后,又被国家列为风光水发电互补示范地区。

  低风速风电机组的叶片更长,仅一台2.5MW机组的叶片就达60米。为避开运输难题,东方电气决定,随“风”而动,哪里有需要就把制造点设在哪里。“原本只计划落地一个叶片厂。”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如林表示,与凉山州共同谋划后决定突破原计划,叶片厂从一变二,可年产100万千瓦风电叶片,并新增100万千瓦风电主机组装能力。投产第一年,公司创造产值达10.3亿元,占德昌县1/5的工业产值。截至今年6月,公司累计产值已突破15亿元。

  东方风电的落户带来一系列配套企业。如生产玻纤布的航天长征睿特科技有限公司,制造机舱罩的四川东树新材料有限公司,塔筒制造商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

  如今,凉山已形成具有风电叶片、风电主机、玻纤布、机舱罩、塔筒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成为目前西南片区乃至东南亚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满足风电产业发展装备需求的制造。

  “以前也想过回来,但很难留得下。”家住德昌县凤凰村的周启丽2012年大学毕业后,在成都工作。为方便照顾年迈的父母,周启丽一直想就近找个工作。去年底回家看到风电招聘的消息后,她立即报了名。经过面试,周启丽去年3月入职,成为一名质检员。

  “在长辈们的观念中,大学毕业只有当公务员、教师或医生,才算稳定职业。”作为家族第一个大学生,考上航空航天大学曾让他在家族无比荣耀。但大学毕业后,他没有选择“理想职业”,而是进入东方电气位于天津的叶片公司当技术员,让长辈们不解。东方电气风电(凉山)公司建成后,他第一时间回到家乡。亲眼他的工作后,长辈亲友们认可了他,身边的人也开始对科技有了感。

  “风电是一个年轻的行业,吸引来的也多是年轻人。”在张军看来,对脱贫攻坚的凉山而言,带动一个年轻人就业,就能改变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村。变化,既在经济,更在观念。

  目前,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已为当地200多名待业青年提供了工作岗位,包括彝族、傈僳族、白族等少数民族青年。“他们的工资在当地算高收入,尤其是一线员工。”张军表示,整个风电装备制造示范已带动近400人就业。

  周如林介绍,他们正在为当地职业学校与相关风电职业技术学院牵线搭桥,希望通过对接合作培养更多本地化技术员工。此举既可满足凉山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又能解决当地年轻人因缺乏专业技能而影响就业等问题。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