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竞争日益激烈,受众市场重新划分,军事新闻固有的受众──部队官兵出现隐性流失的现象。对此,军队纸媒在报道内容和宣传方式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虽取得了可喜,但依然存在时效性弱、观念落后、互动性差等诸多问题。
新;军事新闻;纸媒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竞争日益激烈,受众市场重新划分,军事新闻固有受众——部队官兵出现隐性流失的现象。对此,军队纸媒在报道内容和宣传方式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虽取得了可喜,但依然存在时效性弱、观念落后、互动性差等诸多问题。增强军事新闻的效果,还需做更多、更大的努力。
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那么时效性就是新闻的“第二生命”。由于军事新闻的特殊性,时效性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难题”。时效性问题得不到彻底改变,军事新闻就是一句空话,其有效也将成为“空中楼阁”。一是“局限性”延误了时效性。如今,新闻时效性已经到了由“抢今日”到“争分秒”的激烈程度,但纸媒军事新闻的时效性因受采访、编辑、排版、印刷、发行的程式制约,即便是记者了当日新闻,也无法当天通过与见面。二是“重复性”弱化了时效性。部队工作,无论是中心工作,还是日常性工作,都具有“年年岁岁花相似”的重复性特征。这些重复性工作是部队的“家常便饭”,但又要作为新闻信息去,只能用“过去完成式”应付。题材的重复性弱化了时效性,也弱化了军事新闻的有效。三是“吃皇粮”影响了时效性。军队一直是公费订阅,“吃皇粮”让出版发行无市场之忧、无利益之求。这种原本的优势衍变成劣势:看着上级的“脸色”搞新闻、沿袭自己的套抓新闻、跟在别人后面写新闻。编辑记者大多没有压力,毫无“抢新闻”的紧迫感,见诸的新闻时间多为“日前”“近期”“前不久”,新闻只能是“过去式、总结式、老样式”。
曾在一次读者调查中发现一种令人深思的现象:选读的不是首选的,必读的不是爱读的,读过的不是有用的。意思就是:在有多种可供阅读时,军队不是被首选的;基层部队每天安排半小时读报,但所读内容并不是官兵喜欢的;而读了军队,从获得有用的东西并不多。曾几何时,军队作为“无声的”,帮助一代又一代官兵成长成才,为何今日成了“鸡肋”,鲜有人问津?刨根问底还是办报观念落后,意味浓,新闻缺吸引力。近年来,地方新闻蓬勃发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军队数十年来的“指导意识”“唯上意识”“意识”依然根深蒂固,并没有随着改大报、扩版面而变化。这种“指导意识”就是“我办你看,我说你听”,只见工作部署、工作要求,少见官兵意见、具体感受,文章口气太生硬、版面形式太呆板;“唯上意识”就是“眼睛”向上多向下少,即只考虑上级领导是否高兴、是否满意,不在乎广大官兵是否喜欢、是否欢迎;“意识”就是服务意识不强,端着架子办报,缺乏亲民之举,实用信息不多、优质不多、思不多,不能适应“分众时代”官兵个性化信息需求。
不可否认,受众是传媒存在的基础,处于的中心。新下,受众是否相信、选择和接受大众传媒,除了传媒本身的权威性和力外,还取决于自身能否参与、发表个人意见。传媒若不理解受众、尊重受众、受众,受众就会离你而去。由于部队群体的特殊性,使得在军事新闻的过程中,单向传递占有很大的比重,重大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军事决策,领导人的活动、言论、命令、等大都采用了单向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是速度快、效率高,有利于官兵及时地接受到的内容,但因为缺乏反馈,单向也同时会出现沟通障碍,官兵对一些信息只停留于简单地了解,并不能真正地理解掌握。同时,在由下到上的反馈过程中,一些反馈者由于自身利益、经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反馈回来的信息缺乏真实性,遮住了办报人员的双眼,使质量难以得到改进。
不少新闻教科书在进行新闻理论对比时认为,把时效性放在第一位,而我们则把导向性放在第一位。其实,强调新闻时效性并未放弃导向性,我们强调导向性也不是不讲时效性。就有效而言,时效性都是“第一标准”。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没有时效就没有新闻,没有新闻就没有读者,没有读者自然就谈不上导向。某一新闻机构曾做过调查,晚报的发行量高于党委机关报,主要原因是能看到当天的新闻信息。读者接受“第一时间”的新闻信息,不论正确与否,谁“先入为主”,谁将影响读者。那种只要是主流就会拥有读者的认识,如今已然是“老黄历”,因为读者喜欢阅读最新的新闻信息,谁也不愿翻看“陈年旧闻”。
如何才能提高军事新闻的时效性?首先是“快采”。要建立一支随时拉得出、能力强、作用发挥好的军事新闻宣传队伍。做到任何一个地方发生与军事相关的事件,军事新闻宣传工作者都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迅速将新闻采写出来传回后方。其次是“快发”。传到编辑部后,编辑要快速编发。特别是遇到突发性新闻事件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发稿,第一时间评论,这样才能争取读者。最后是“快投”。有的部队因驻地偏远,许多官兵无法看到当天的军队。对此,可借用地方发行模式,搭上地方早报、快报等报刊的发行车,实行快速保障、联合发行;可适当增加印刷点,在部队集中地区依托地方印刷厂设立分印点,确保印点周围部队的官兵能及时看到当天的军队。
新时代,可读性对纸媒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军队的主要受众是基层官兵,就要说一些基层官兵听的懂、喜欢听的话,多写发生在基层官兵身边的人和事,这样的报道才会受欢迎。如果基层官兵不知道的不去说、想了解的不愿说、不明白的不会说,这样的报道就会缺乏“磁力”。因此,必须强化可读意识,提高军事新闻宣传的吸引力。一是新闻力求故事化。实践证明,新闻故事化可激发读者兴趣,因为读者具有天生的“故事情结”。采用故事化的方式写新闻,可以让充满活力,盎然生“味”。《解放军报》开设的“兵说兵事”专栏,让战士讲述自己的故事或身边人身边事,原汁原味、具体生动,非常受基层战士欢迎,已成为中国新闻名专栏。二是力求短下来。有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浅阅读,不愿看“大块头”的文章。但“长稿风”一直是军队的一个,始终刹不住。要想增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眼球,采编人员首先要树立“短”的意识,力求用最简短的文字表述想要说的话,避免出现正确的废话、无用的空话、不实的套话,尽力做到言简意赅。三是“兵味”力求浓一些。部队要改进文风,增强可读性,最主要的是编辑记者要积极践行“三贴近”原则,深人基层,到火热的练兵场去,这样才能挖掘出新鲜的、活蹦乱跳的好新闻来,使充满“兵味”。
军队是党在军队中的“”,这一定位,让我们更多关注了指导性,而忽视了服务性,导致军事新闻宣传有时“冷冰冰”,缺亲和力。对于媒介来说,服务与指导、服务与宣传并不矛盾,良好的指导、有效的宣传必须借优质服务才能实现。实践己经表明,那种居高临下的教训式的指导,已经越来越难以为受众所接受。寓指导于服务之中则指导活,离开服务讲指导,很可能会使指导打折扣。因此,我们必须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军事新闻宣传的亲和力。服务是一种“大服务”,排忧解难是服务、思想引领是服务、传递信息是服务、工作指导也是服务。到位的“大服务”才能赢得读者。应对读者需求进行分类梳理,重点关注占读者总数80%以上的基层官兵在关注什么、需要什么、企盼什么,这样才能掌握服务的主动权,从而提供“点对点”“贴身化”的“精准服务”。从日常新闻实践来说,设什么栏目、什么专版,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性,一定要想着是给谁读的、对方感不感兴趣;要建立与读者的互动机制,灵活应对读者需求变化。这样,才能将的主观意愿与读者的客观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近年来,《解放军报》在典型宣传中,让典型通过报网互动来实现与读者的互动,成功地“嫁接”了网络和平面,拉近了典型和读者的距离,使典型宣传的亲和力明显增加。此外,有的军种还在新闻宣传中增加人文关怀式的服务,让真正“来到”官兵中间,排忧解难,营造了一种与读者良性互动氛围。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