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军事报道> 文章内容

军事纪实》栏目国际化视角纪录片创作新尝试

※发布时间:2017-9-3 23:34:5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电视纪录片在固有创作模式中,如何突围?对此,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专题部主任兼《军事纪实》栏目制片人魏纪奎和他的主创团队有着自己的思考。

  这些年来,《军事纪实》团队最常说的就是“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表达”。这里的“国际化”,不是一个空洞泛化的概念,而是一种“国际的行动”,或者是“世界的执行力”——他们扛起摄像机走出去,仔细查阅其他国家资料,从他人的历史记述中抽丝剥茧,探寻我们曾经熟悉的历史另一面,总能看到不同以往的风貌和更为深刻震撼的。

  近年来,《军事纪实》栏目陆续拍摄的《铁在烧——志愿军第63军铁原战记》《大棋局——从“开罗宣言”到波茨坦公告》《日本侵华前传》《台儿庄1938》《烽火1937——从日本档案解密卢沟桥事变》《甲午陆战录》等多部国际化视角的纪录片,品质之高、角度之新让观者眼前一亮。而他们“世界的执行力”,从这些纪录片的幕后故事或可略知一二。

  位于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十一层的一座小型会议室,一直被中心的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者们称为“审片室”或者“11层”。编导们私下里交流,以“上十一层”指代准备接受审片。从一楼电梯口树起的“审片请上十一楼”的牌子开始,编导们就无比紧张地等待“最后的审判”。而就在这忐忑不安的气氛中,《铁在烧》的审片会却意外变成了点燃观影热情的“提前点映场”。

  那天,《铁在烧》的执行总编导迟鹏也在场,他还记得,因为这部纪录片共5集,每集时长50分钟,加起来超过4个小时,怕参加审片的专家们太过疲累,还特意做了先审两集之后休息10分钟的安排。没想到,专家们看得意犹未尽,一听说要休息都纷纷摆手:这个片子好看,看着不累,不用休息了。

  液晶电视屏幕上出现的一幕幕历史画面吸引着在场所有审片专家的目光,甚至连低头喝一口水都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画面。审片完毕,一位专家给出了十四个字的评价,《铁在烧》的执行总编导迟鹏记得特别清楚:他说了‘解气,提气,长志气;军魂,国魂,民族魂’!

  就是这部被专家们如此看好的《铁在烧》,是《军事纪实》栏目组投入精干力量历时2年拍摄而成的,但通观纪录片后你会惊讶的发现,这部纪录片中展现的历史节点极其短暂,只有短短13天的时间,这就是著名的铁原阻击战。

  《铁在烧》将镜头聚焦紧邻三八线年志愿军入朝作战时期,第63军为保障志愿军主力部队完成撤离和重铸防线任务,阻击以美国为首“联合”,浴血鏖战13天的历史段落进行拍摄,将一段并不为人所熟知的战斗历程通过摄像机全景式地展现在电视观众面前。

  纵观当前的电视荧屏,恐怕没有哪个日播类栏目肯花2年时间拍摄一部5天就能播完的纪录片,不过《军事纪实》这样做了。作为栏目的主编之一,迟鹏担任了该片的执行总编导和总摄像,对于他来说,这个题材是新鲜的,对于国内的大部分观众来说,这段历史也是新鲜的。“铁原阻击战不是一场溃败,而是一种有组织的撤退,是一种战略转移”,历时两年创作完成之后,迟鹏对这段历史有了不同以往的认知。

  《铁在烧》不是志愿军将士回忆录的简单,而是国际视角下参与战争的多方对那场战斗的集体回忆。从韩国铁原郡的历史遗迹到美国国家档案馆的馆藏资料,每到一处都多次采访当地的历史学者。两次深入韩国铁原地区的拍摄,让迟鹏感触颇多:“第一次去铁原的时候是5月份,正是当年那场战斗发生的时间。尽管已经过去了60多年,但韩国铁原郡的战争味道依旧没有完全消散。进入铁原郡拍摄,必须通过美韩军队设立的,同时要由军方派人全程跟随我们的拍摄。”

  紧张的拍摄气氛更容易把人带入到当年的情景当中,对于从未有人如此详细拍摄过的“铁原阻击战”,迟鹏和他的同事们既感到新鲜又感到神秘。在“三八线”附近,航拍摄像机不被允许使用,美韩军队有权击落任何空中可疑飞行器。合作的空中摄影是韩国著名的航拍团队,中国人熟知的《来自星星的你》航拍部分就是由该团队完成的。尽管航拍风险很大,但眼见中国摄制组的,韩国航拍团队不中国人失望,见缝插针地在不被人注意时进行简短的拍摄。“要知道,这种拍摄行为一旦被美韩军队,这个航拍团队将被永远吊销营业执照”。从迟鹏的描述中不难看出,如今的铁原郡和“三八线”,依旧占据着“世界上最军事地带”的称呼。

  第一次来到“三八线”的人,都会惊讶地发现“三八线”其实不是一条线,而是在朝鲜和韩国边境中间的一段比较宽阔的缓冲地带。“那里是无人区,没有人在那里出现,也没有人在那里走过”。当时,在铁原和平观望台上远眺“三八线”的迟鹏恐怕不会想到,日后他拍摄的纪录片《铁在烧》其实也像是跨过了“三八线”一样,记录了一段从未有人如此深度挖掘的历史:走出自己的区域,走进对方的领地,开拓前人从未开拓的视角,讲述前人从未讲述的历史。

  与《铁在烧》一样,纪录片《日本侵华前传》同样是《军事纪实》栏目国际化视角的创新尝试,就在纪录片创作者大多将目光聚焦日本侵华的过程之时,《军事纪实》团队却将镜头对准了岛国日本,通过史实考证和历史资料来逐步分析日本军国主义从萌芽到发展乃至极度膨胀的一步步进程,深入剖析日本先天所具有的“军国主义”基因,逐步揭开那场给中日两国乃至世界人民都带来灾难的战争的根本动因。

  侵华战争的根本动因,这个似乎在史书上已经被遗忘的问题,并不那么容易找到答案。中国的学者对此研究甚少,而日本的学者也因为种种原因对此三缄其口。就是这样一部看似平铺直叙的纪录片,其实在娓娓道来的背后却有着电视人不懈的追寻和探究。

  远赴日本拍摄时,4个女编导3个男摄像,7个人带着40件行李登上飞机,不是他们个人的行李多,而是要带的拍摄设备多。负责清点装箱的编导朱虹出发前特意手写了一张清单,足足占满了两页纸,精确到每一根数据线装箱严谨程度,让她们的拍摄效率和拍摄效果得到了。

  就是这样的行李规模,让这几个瘦弱的女编导了体力的严重挑战。《日本侵华前传》执行总编导周启立还清晰地记得,大家提着行李在新干线大分站换乘时,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台阶时有多么。“新干线的换乘时间很短,接续的车次发车时间又是固定的,我们因为行李太多而被拖慢了脚步,所以换乘时一狂奔的情况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在大分站,楼梯极高,换乘时间又极短,扛着40件行李的这几个中国年轻人只能硬着头皮往上冲,最后采取接力的方式才总算赶上了列车。“当我们累得已经没有力气说话,坐在行李箱上喘着粗气的时候,一对日本老夫妇从我们身边经过,小声议论道,看,这些中国人买了这么多东西……”

  在纪录片《日本侵华前传》第三集一开头,出现了一段石原莞尔接受采访的视频资料。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曾经策划和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的,被称为关东军“大脑”的日本军人,却在人生的最后一次采访中,信誓旦旦地和平,呼吁日本彻底地放弃战争。

  《日本侵华前传》的执行总编导周启立心里比谁都明白这段视频的珍贵之处,不仅仅因为它从未在国内上出现过,也是因为它是摄制组远隔4年,两次奔赴日本鹤岡市,历尽艰辛才得到的。4年前,《军事纪实》栏目曾派出摄制组到鹤岡市寻找石原莞尔的资料,意外在一间资料馆内发现了这段视频。但当时的工作人员面对中国来的摄制组态度地表示了。4年之后,《日本侵华前传》摄制组再次来到这里,工作人员依旧不那么配合,表示只可以观看,不可以复制。周启立和同行的编导高宇婷是第一次见到这段珍贵视频,虽然不能完全听懂,但面对屏幕上播放的内容,她们心中早已兴奋了起来。两个人知道,这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档案资料,观众将会通过这段影片,深刻洞悉当年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者石原莞尔到底走过了怎样的心历程。

  周启立还记得,虽然对方没有察觉她们的,但依旧表示不能复制。两位来自中国的女编导没有轻易放弃,她们花了整整1天的时间与资料馆进行交涉,为了讨论她们的要求是否能被接受,工作人员甚至专程推迟下班半个小时……鹤岡市的夜晚就要来临,直到这时,周启立的手中才拿到了一张珍贵的视频复制光盘,这时候她才长舒了一口气:4年前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不仅仅是《铁在烧》和《日本侵华前传》,在《军事纪实》团队制定的拍摄计划里,《大棋局》也是栏目全新创作视角的另一个范例,这部再现上世纪40年代中美英苏四国猎杀日本始末的纪录片,选取了从1943年11月“开罗宣言”到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这20个月之间的史实片段进行挖掘和重现。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纪录片创作者有着史学家一般严谨的求证,为了考证开罗会议召开的真实过程,他们了如历史考证般的漫长曲折。一到开罗,摄制组就直奔历史记载的开罗会议会址——米娜酒店,没想到酒店经理却告诉他们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开罗会议的许多重大决定并不是在这里产生的。

  开罗正是5月,最舒适温和的季节,《大棋局》的执行总编导张丽心中却像了寒冷冬日,这个消息告诉摄制组,开罗会议的召开地除了米娜酒店,还另有他处, 但是14天的拍摄行程,能如愿找到这个地方吗?专业而严肃的酒店经理透露了一个讯息:会议很可能是在当年罗斯福下榻的私人别墅里召开的。70多年前一位外国总统下榻的地点,还能在开罗寻找到吗?带着一探究竟的决心,摄制组在兼顾其他拍摄的同时,一直四处打探罗斯福下榻别墅的地址,可摄制组足足寻找了12天,却依旧一无所获。眼看归国的日期只剩两天,大家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再次来到了米娜酒店。还是那位彬彬有礼的经理,似乎被来自中国的摄制组所打动,提供了他所知道的线索——那间别墅可能的。

  扛着摄像机出发,摄制组来到一座大铁门紧锁的三层小楼前。客气的管家和谨慎的女主人,让大家感到这一次真的与接近了。直到女主人亲口,她的祖父曾在上世纪40年代在这里招待过美国总统,并且经常有一对中国面孔的夫妇登门拜访。

  答案是肯定的,这里就是罗斯福下榻的私人别墅,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不仅在这里接待过,还接待过英国首相丘吉尔等其他国家首脑,他们在这里一次次秘密商谈着许多重大决定。这个结论后经中英美专家考证认可。在审片时,有专家指着纪录片《大棋局》定格的屏幕说:开罗会议召开的这段历史,我们之前还未曾了解那么多。

  因为《大棋局》涉及到的中美英苏各方的史实资料,所以一趟美国之行是拍摄这部纪录片必不可少的步骤。作为唯一一个在《铁在烧》、《日本侵华前传》以及《大棋局》这三部纪录片中都有份参与的编导,冯珈说《大棋局》的美国之行是其中最累的一段。

  当地时间上午10点,飞机降落在,这个加上翻译一共只有5个人的摄制组,根本来不及把行李放到酒店,就直接开始了工作。前来接他们的司机兼向导刚刚盖上汽车的后备箱,就得到出发去斯坦福大学拍摄的要求。先是采访一位学者,然后又在大学里拍摄空镜,直到天色将晚才有收工之意,但回程经过金门大桥,敬业的摄像师大喊一声:等一等,我要拍个夜景!这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冯珈还清楚地记得,金门大桥旁的寒夜冰冷彻骨,三台摄像机架设在不同的,每个人都用冻僵的双手拼命扶住三脚架以保持拍摄稳定。看着天色渐暗,在山下停车的司机也不放心起来,干脆爬上山来找他们,眼看着他们在没有护栏的山边冻得瑟瑟发抖,这位四五十岁的大叔用孩子的口吻大声呵道:你们不能再这样了!太了!

  那一天的晚饭,是在晚上十一点多才送到嘴边的,而且还差点全体饿了肚子,因为附近的餐馆几乎都已经打烊了。直到接近凌晨,大家才终于看到了将要入住的汽车旅馆是什么样子。这种拼命的工作状态在摄制组看来,只是为了争分夺秒完成拍摄的工作常态,但对于雇佣来的司机则是一种极度的。每天五六点钟出发,晚上几乎都是十二点钟回去,连续多天的拍摄让司机感觉吃不消。待摄制组离开飞往之后,在接待摄制组的司机大叔忍不住给编导们发了一条信息,提醒他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也要让下一站的司机按时吃上饭。”同样的经历也出现在和纽约拍摄的司机兼向导身上,其中一位司机对他们说:以前我也接待过中国摄制组,但从来没有见过像你们这么拼命的摄制组!

  到底有多拼命?冯珈用几个数字就能说明:连续20天转战三地去了十几个城市,白天拍摄晚上整理资料,每天只能睡3-4个小时。当所有拍摄完成,飞机终于降落在那天,冯珈一到家倒头便睡,足足睡了24个小时之后才醒过来。

  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大楼3层,在《军事纪实》栏目办公室墙上的排播表,《铁在烧》、《日本侵华前传》、《大棋局》标注了特殊的符号。作为《军事纪实》栏目对国际化视角创作纪录片的全新尝试之作,这3部片子,倾注了栏目组主创团队的全部心血,更凝聚了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领导对军事电视发展的深远思考。

  每次重题的纪录片开拍,中心领导的那句“拍纪录片不仅仅是完成上级赋予我们的任务,更是要用正确的史观和情怀写就一段段中国影像史。这些影像史,应该成为民族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次次回响在《军事纪实》栏目主创团队的耳畔,而这正是他们作为纪录片创作者秉承的品格和追求的目标。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