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军事报道> 文章内容

特稿张:军事经济战略了日本的根本国策

※发布时间:2016-4-14 10:38:3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从上表中虽不能得出日本在中国的经济一无所获结论,但可以看出,纺织业居于日本的巩固占领区的大中城市,故而有准确的统计数字。其他各项产业生产则陷入抗日游击战的包围袭扰之中,因而不能形成系统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无法正常运营,从而也就做不出准确的统计,故该统计表除纺织业外其他各项均为空白。可见,日本的经济,其效能是极其有限的。

  而其国力消耗则与日俱增:

  1937年:121.33亿日元

  1938年:198.87亿日元

  1939年:234.89亿日元

  1940年:277.28亿日元

  日本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其经济,不敷战争消耗。其结果,正如所说:“日本国度比较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日本者想从战争中解决这个困难问题,但同样将达到所期求的,这就是说,它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发动战争,结果将因战争增加困难,战争将连它原有的都消耗掉。”(6)

  三、 华北游击战争的军事经济战略

  日本对华北的经济,是由“华北开发公司”运营的。公司下设大同煤矿、华北电业、井陉煤矿、华北煤炭贩卖和蒙疆矿产贩卖等五家公司。同时,对于中兴、大汶口、磁县、焦作和山西等煤矿,以及石景山和山西两座炼铁厂,则与日本国内有关协会成立联合组织,进行共同经营。这样“华北开发公司”通过经营21个公司和八个联合组织等下属企业进行了资源的开发工作。华北交通运输业,则由“华北交通株式会社”经营。其运输线,铁12106华里、公2600华里、内河航运7680华里,其主要任务是服务于军用,兼营民用。开栾五大煤矿则由日本直接管理。

  日本对华北经济运行和的全部机构,完全陷入抗日游击战争的汪洋大海。日本在华北(7)占领区共450个县,105万平方公里,迄1944年日本完全的地区只有三个特别市和七个县,仅占1.4%,其他98.6%为抗日根据地、游击区和受抗日影响的地区。

  日本为了资源地区和交通运输线,不得不将其兵力进行极端分散配置。以第一一〇师团分驻情况为例。该师团管辖两个旅团,并配属混成第一、第八旅团,全部兵力为步兵四个旅团,4个联队,22个大队,66个中队,198个小队,特种兵132个小队,共约2.3万人。

  附:一一〇师团分驻情况一览表(8)

  “师团负责警备面积:66248平方公里”

  “一个中队负责地区:736平方公里”

  “师团负责范围铁总长:711公里”

  “直接警备兵力:14个中队”

  “一个中队警队范围:50公里”

  “1公里:3人”

  说:“中国农民有很大的潜伏力,只要组织和指挥得当,能使日本军队一天忙碌24小时,使之疲于奔命。必须记住这个战争是在中国打的,这就是说,日军要完全被敌对的中国人所包围;日军要运来他们所需的军用品,而且要自己,他们要用重兵去交通线,时时谨防袭击。”“这样,日本在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它的经济行将崩溃;在无数的战争的中,它的士气行将颓靡。”(9)

  又说:“敌人是行将崩溃的帝国主义,他占领的中国的领土是暂时的。中国的游击战争的猛烈发展,将使他的占领地区实际上在狭小的地带。而且,敌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又产生了和加深了日本同外国的矛盾。再则,根据东三省的经验,日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般的只能是支出资本时期,不能是收获时期。”(10)诚然,日本对中国资源的开发和不是绝对没有收获,收获是有的,而且有大的收获。例如,华北及蒙疆的原煤,1941年供应日本的是412万吨,占日本进口总额的63.8%;铁砂矿,也占日本进口总额的40%。没有对中国资源的,便没有日本经济的正常运营,这是问题的一方面,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日本的军力、财力、大量的消耗于中国的游击战争,日本之所得不敷所耗。得失之间的逆差是日本必败的关键。1941年,日本从中国原煤412万吨和一定量的铁矿砂,他所付出的代价呢?1941年日本的直接军费(不含武器装备)多达300亿日元,用300亿日元买421万吨煤(当然还有其他物),这样的生意日本人是做不起的。不仅如此,这421万吨煤是在重兵下开采运输的。1941年日军侵华总兵力为34个师团,用于资源开发即华北的兵力为18.5个师团(含关东军支援部队),占总兵的54%。其间战斗频繁,难以想象,以二七师团为例,该师团从1939年1月10日1940年11月30日,共计685天,其次数为29186次,日平均42次。日本的军力、财力如此严重的消耗。日本的国力是难以持久支付的。

  日本军阀本来的如意算盘是:少许出点力气,在很短时间中国,然后以中国资源来充实国力,完成进行世界战争的准备。然而,事实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不但未能实现其充实国力的预期目的,反而陷入了严重的战争消耗。七七事变以来,日本侵略军夺取了中国四个战略区域:华北、宁沪、武汉、广州。这四个地区对日本来说其意义是不同的。广州,是日本南进(打英美)的兵站;武汉,是日本对中国军事的据点。这两个地区对日本实行经济意义不大。而日本充实国力的要求,原仰赖于宁沪地区的财源,华北地区的资源。由于战争对商业贸易的影响,宁沪地区失去了中国最大的商埠的本来意义。日本的财源事实上并不存在,日本之充实国力唯一希望是华北的资源。但是,日本却在华北遇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强大抵抗。为了和开发华北的资源,从1938年11月起至1943年末的五年内,将其侵华总兵的52%,约27万人(五年平均数),部署在华北,并且实行高度分散的兵力配置,在资源地区和交通线上修、筑碉、设据点、垒高墙、挖遮断壕、不惜重大军力、财力、物力的消耗,求的对资源的开发。五年来,挖掘遮断壕2.5万公里(深、宽各10公尺),相当中国古长城的六倍,如果把所挖掘之土垒成高、宽各一公尺的土堰,可绕地球60圈,修筑隔断墙(宽二公尺、高五公尺的长墙和寨堡)1500公里,原有和新建铁7000余公里,原有新建主干公、应急道14万余华里,原有和新凿水4000余公里。在这些军事设施上,建立了1.5万余个据点,15万余个堡垒,3万余个公里的军事线。从而日本陷入了持久的军力、国力的消耗。迄1942年底,日本每天的直接军费(不含武器装备)消耗1800余万日元,年消耗量占国家岁出的73.7%。军力耗尽、国力耗干、战略储备物资耗空。不仅如此,华北也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日军庞大军事设施,都是毁民田园、拆民房屋、服役,耗而造成的。据战前统计,华北五省(晋察冀绥鲁)耕地面积31003万亩,占总耕面积12%,每亩以300斤计,总收获量为110万斤,每人每年用粮540斤,可供2000万人食用。这就是说这些日军的军事设施夺去了华北五分之一人口的用粮。至于如此浩繁的工程所征用的民力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田园荒芜、饥饿和死亡等灾难可想而知,华北经济是彻底崩溃了。日军的财政供应自1941年就被其停止了。谓之“现地自给”。到1942年现地取给也无法实现了,日本兵与华北老百姓争食物的问题严重地发生了。

  日本原计划在华北建立7个工业:利用华北5大水系建立发电网;利用这些电力发展轻金属工业;利用沿海的盐,建立重化学工业;还准备把日本本土的钢铁工业迁往华北总之,是利用华北资源完成国力准备。以便其或北攻苏联,或南打英美。其结果不但新的没有建成,而连有的也耗干了;耗干了国库;耗干了战略物资储备;耗干了民力,人民穷困到了极点。一句话赔光了老本。

  当日本帝国为寻求新的资源地区发动日美战争时,日本人民已没有多少力量可供了。中华民族洒在神州大地的热血了自己的国家,也支援了全世界反人民,直接地支援了美国和苏联。

  历史经验告诉,“军事经济战略”武装起来的抗日游击战,界反战争中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

  注释:

  (1)《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3月版,第499页。

  (2)同,第434页。

  (3)《太平洋战争史》,第一卷,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编,(译稿),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92页。

  (4)《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3月版,第455页。

  (5)参见《太平洋战争史》,(第三卷)日本历史学会研究会编,(译稿),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92页。

  (6)《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3月版,第438页。

  (7)日本的华北概念包括三部分:蒙疆(察哈尔、绥远两省和山西省内长江以北各县)、华北(、山西、山东)、陇海(苏北16县、河南43县)三个地区。

  (8)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料:《华北治安战》(上)、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天津市政协编译组译,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6月版,第156页。

  (9)《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3月版,第435页。

  (10)《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3月版,第457页。

  张特稿系列一:中国抗战对美国的支援

  张特稿系列二:中国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张特稿系列三: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